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福字这样贴才对!从历史到现代的贴福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福字这样贴才对!从历史到现代的贴福指南

引用
百度
12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A5%E8%81%94/688396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65500
3.
https://bk.taobao.com/k/xinnian_1092/b059fe0a13ef7176056970c2b65f32b9.html
4.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112/47858929.html
5.
https://bk.taobao.com/k/xinnian_1092/3bbce26139efa929d92b6e4beb83bd22.html
6.
https://www.sohu.com/a/839708409_121625328
7.
http://www.xinglinchunqiu.com/minsu/598.html
8.
http://www.dangjian.cn/whsb/2025/02/07/detail_202502077007988.html
9.
https://www.lingbi.gov.cn/zwxx/ztzl/wlzgj/162146701.html
10.
https://www.shanghai.gov.cn/nw4411/20250130/5d09434be7134085b7ffc48863e0f4e3.html
11.
https://web.shobserver.com/sgh/detail?id=1504593
1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22/00/71009188_1145076924.shtml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和福字,这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但你真的知道如何正确贴福字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个看似简单却大有讲究的习俗。

01

从桃符到春联:一个千年的文化传承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在东汉以后,形成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强化门神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古代对于贴年画和贴春联,有个专用名词叫“封印”,不论是挂桃符、贴年画和春联,皆有操作的规矩。“封印”,是指封闭已经扫除干净,清理整洁的内在场态,让邪气妖氛不能再进入家中。 “封”,是封闭、阻隔之义; “印”,则是标示于显隐两境,我已经封起来了。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02

福字的贴法: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传统上,福字的贴法非常讲究。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寓意“开门迎福”;室内门、客厅、卧室等地方可以倒贴,象征“福到了”。这种贴法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字的设计也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红纸黑字,现在还有金箔烫印、手绘风格等创意设计。许多年轻人还会选择DIY福字套装,自己动手制作独一无二的福字,既体验了制作的乐趣,又增添了节日气氛。

03

南北差异:不一样的贴法,一样的祝福

不同地区在贴福字和春联时有着不同的习俗。以上海为例,门外贴正福,把福迎进来;门内则要贴倒福,寓意“福到了”。北方地区则在卫生间和垃圾桶倒贴福字,寓意“送穷”,把灾难和贫穷扔掉,正“福”就会来到了。

04

趣味故事:福字背后的传奇

关于福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六十大寿将至,却不料突然得了一种很难治的病,宫中的太医们用遍了方药却依旧没有起色。古来有“承帝事”请福延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天“请福延寿”,无计可施之下的康熙皇帝,决定为祖母请福。康熙皇帝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一气呵成写就了这幅倾注了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

这幅笔酣墨饱的“福”字经过精心裱糊后,送到了孝庄太后的寝室,陪伴其左右。说来也巧,得“福”字几天后,久病的老太后竟大病全愈了。为了永久保存孙子送给自己的这份弥足珍贵的“福”字,孝庄太后临终前命人将“福”字刻在石碑上,一直矗立在宫中。不料,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这块碑却神秘地失踪了。到了1962年,周恩来总理批示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员意外的在恭王府花园的秘云洞内发现了一块刻写着“福”字的石碑。看起来很像乾隆年间神秘失踪的“康熙御福”石碑,经多方考证,专家们确定这就是乾隆年间神秘失踪的那块石碑。

05

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在当今社会,贴福字和春联已经不仅仅是祈福迎祥的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体现。无论是传统的手写春联,还是创意十足的现代设计,都展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放慢脚步,用心感受这份来自千年的文化传承,用一张张福字和一副副春联,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仪式感和幸福感。记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永远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