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与厦门大学:一段教育救国的传奇
陈嘉庚与厦门大学:一段教育救国的传奇
1921年4月6日,一个在厦门大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正式开学,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陈嘉庚,这位出生于福建同安的华侨巨子,早年赴新加坡创业,凭借智慧和勤奋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然而,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决定:倾资创办厦门大学。
陈嘉庚之所以选择创办厦门大学,源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忧虑。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欺凌掠夺、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落后愚昧。他认为,要改造社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唯有办教育。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陈嘉庚的爱国热情被极大激发,他提出了“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主张。
厦门大学的创办过程充满了艰辛。陈嘉庚亲自选址,最终选择了厦门岛南部的演武场作为校址。这里曾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地方,象征着民族复兴的希望。1921年春,由于校舍尚未建成,厦门大学先在集美借址开学,设有师范、商学两部,招收学生120人。第二年二月,厦门校舍落成,学校才迁回本部。
创办初期的厦门大学面临着重重困难。陈嘉庚不仅提供了全部开办经费100万元,还承诺分12年支付学校经常费300万元。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亲自参与校舍设计,多方奔走聘请校长及主要教师。在他的努力下,厦门大学迅速发展,不到10年就成为拥有5个学院、1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
陈嘉庚的教育理念极具前瞻性。他认为,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他主张普及国家文化教育,为改造社会、振兴祖国培养优秀人才。这种远见卓识在当时实属难得。
然而,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的爆发,给陈嘉庚的事业带来了沉重打击。他的公司陷入困境,欠下巨额债务。面对经济危机,陈嘉庚作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毅然决然地表示:“我的经济事业可以牺牲,学校绝对不能停办!”
在陈嘉庚精神的感召下,厦门大学师生员工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学校不仅没有停办,反而在艰难环境中逆势发展,成为培养中学师资和造就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厦门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对福建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填补了福建省高等教育的空白,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陈嘉庚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也深深植根于厦门大学的办学传统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厦门大学美丽的校园里,仰望那些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不禁为陈嘉庚先生的远见卓识和无私奉献所折服。他用毕生精力和财富,为国家和民族开创了一所百年学府,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厦门大学校歌所唱:“自强!自强!南方之强!”这不仅是厦门大学的精神写照,更是陈嘉庚先生教育救国理想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