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废水排海:中韩两国激烈反对,全球海洋生态面临长期威胁
福岛核废水排海:中韩两国激烈反对,全球海洋生态面临长期威胁
2021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染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放入海,这一决定引发了国际社会,尤其是邻国中国的强烈反对和担忧。
中国:坚决反对并采取预防性措施
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日本单方面决定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将严重威胁太平洋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利益攸关国之一,一直坚决反对这一做法。
为了防范潜在风险,中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世贸组织规定,中国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这一措施是对人民负责的实际体现。同时,中国还要求日本全面配合建立周边邻国等利益攸关方实质参与、独立、有效的长期国际监测安排。
韩国:民间反对声音强烈
韩国政府虽然没有像中国那样采取强硬措施,但韩国国内的反对声音同样强烈。韩国民众和环保团体担心核污染水扩散至本国海域,对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造成长期影响。韩国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坚决反对排放计划,认为这将破坏渔业资源和渔民生计。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自身也面临着核电安全问题。2025年1月,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月城核电站发生核废液泄漏事故,约29吨未经样本分析的核废液直接排入海中。这一事件不仅引发国内民众对核电站安全的担忧,也引起国际社会对核废料管理的关注。
环境影响:全球海洋生态面临长期威胁
专家指出,福岛核污染水一旦长期排放入海,将对全球海洋环境造成深远影响。北太平洋将成为主要受灾区,而大洋环流会将放射性核元素传播至全球所有大洋,形成广泛的污染链。根据模型推算,放射性物质大约只需1年就能到达中国东海,57天内即可污染大半个太平洋。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污染不仅限于海洋表面,还会深入海洋的各个层面,形成“三维立体”的污染态势。这种全面性的污染将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和危害。
最新进展:中日达成共识
2024年9月,中日双方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问题达成重要共识。日本方面明确将切实履行国际法义务,尽最大努力避免给人体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同意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下设立覆盖排海关键环节的长期国际监测安排。中国则表示,将在有效参与相关监测活动并确认结果后,基于科学证据着手调整有关措施。
这一共识的达成体现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核污染水问题上的积极进展,但同时也提醒我们,核污染水排海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科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