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深加工智能化生产线:科技赋能农业
小麦深加工智能化生产线:科技赋能农业
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要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到2028年底,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2%以上。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农业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小麦深加工领域,智能化生产线正在逐步普及。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系统,这些生产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从播种到收割再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小麦自动化生产线为例,其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和先进技术。首先是原料处理阶段,通过智能清理系统去除杂质,确保小麦品质。其次是破碎与筛分环节,利用机械作用将小麦破碎并按粒度筛选。接着是研磨与分级阶段,通过精细研磨后根据面粉颗粒大小进行分类。最后是包装环节,实现成品面粉的自动称重与封装。
整个流程通过PLC控制系统、传感器及机器人等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无人化操作。例如,日产600吨的小麦粉自动化生产线通过200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异常时自动报警或停机,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智能化生产线的普及对农民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低技能岗位逐渐减少,部分工人转向服务业。例如,一些原本在工厂从事简单组装工作的农民工,转行成为外卖骑手或餐饮服务人员。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增长,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已提升至26%以上,但这一比例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比依然明显偏低。
以广东为例,该省在智慧农业方面先行先试,建设了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该农场实现了耕、种、管、收等生产环节的全程智能化管理,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优化了资源利用。此外,广东多地还推出了AI产业化应用,如四会兰花“兰先生”、高州荔枝“高智荔”、徐闻菠萝“菠萝君”、恩平水稻“恩小氧”等,通过AI科技与具体产业结合,全力服务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
然而,智慧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技术成本较高、农民接受度和适应性等问题。因此,政府、企业和高校需要共同努力,提供劳动力转型服务,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
总体来看,小麦深加工智能化生产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正朝着高效、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智慧农业必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