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引领:智慧麦作技术让产粮更聪明
北斗导航引领:智慧麦作技术让产粮更聪明
在江苏盐城射阳临海农场,一场科技感十足的麦田作业正在上演:无人驾驶的播种机按照预设路线精准撒下种子,无人机在空中监测作物长势,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供水量。这一切的背后,是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在发挥作用。
“天眼地网”:智慧农业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智慧麦作系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和物联网设备共同构建的“天眼地网”系统。这套系统就像农业生产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够实时监测麦田的各类信息。
在田间地头,各种形状各异的传感器时刻监测着风向、风速、气温、湿度、降雨量、光照强度等数据。这些传感器利用热敏元件、电容电阻等技术,将环境参数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4G、Wi-Fi或LoRa等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可以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比如,根据气温和降水趋势预测病虫害爆发风险,依据光照时长估算果实糖分积累速度。这种精准管理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南京农业大学的智慧麦作创新
在智慧麦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南京农业大学走在了全国前列。该校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由曹卫星教授、朱艳教授领衔,面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将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开发出一系列智能农业装备和技术。
在该校的“智慧麦作技术”观摩会上,一台智能测产收获机沿着规划路线驶进麦田,不一会儿就生成了详细的“田间产量空间分布图”。这种精准测产技术能够帮助农民及时了解麦田的产量情况,优化管理策略。
团队研发的数字化麦田分布和麦情遥感立体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小麦生长全过程的动态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监测,系统能够获取麦田的光谱信息和长势数据,及时发现病虫害和营养不良等问题,指导农民进行精准管理。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智慧麦作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过去农民常说“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了智慧农业技术,农民可以真正做到“知天而作”。
以灌溉为例,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凭经验判断,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而智慧麦作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监测土壤水分含量,结合气象数据预测未来降水情况,可以实现精准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证了作物生长需求。
在施肥环节,智慧麦作技术同样大显身手。通过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和土壤养分含量,系统可以生成精确的施肥处方图,指导农民进行变量施肥。这种精准施肥方式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还减少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未来农业的新引擎
智慧麦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它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还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多个小麦主产区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团队还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将中国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农业生产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北斗导航、遥感监测、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控千里之外的麦田,真正实现“人在家中坐,粮从地里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