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钩填墨法: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传承密码
双钩填墨法: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传承密码
2013年,一件据称为王羲之的双钩摹本在日本被发现,这一消息立即在书法界引起巨大轰动。这件珍品是去年10月,日本的一位收藏家交给东京国立博物馆鉴定之后确认的,将于2013年1月22日至3月3日举办的《书圣王羲之》特别展上首次公开展示。这一发现被誉为“世纪新发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双钩填墨法这一古老技艺的关注和讨论。
双钩填墨法是中国古代书法复制中最接近真迹的一种技法。它始于唐朝,主要用于宫廷保存重要藏品或制作副本赏赐大臣。这种技法要求极高,不仅需要精准把握原作的笔画结构,还要能够再现其神韵和气息。具体操作是将原作向光放置,用薄油纸覆盖勾勒出字的轮廓,然后再将油纸上的字迹转到普通纸上填墨。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所以多以双钩摹本形式流传,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密不可分。据《旧唐书·褚遂良传》记载,唐太宗曾下令用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一时之间,“天下争赍古书,诸阙以献”。最终,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内府共收罗了王羲之书法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二八卷。这些珍贵的书法作品在宫廷中通过双钩填墨法得以保存和复制,成为后世学习和欣赏的范本。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然而,由于真迹早已失传,我们今天所见的《兰亭集序》多为双钩摹本。这些摹本虽然不是真迹,但通过双钩填墨法的精良复制,依然能够让我们领略到王羲之书法的风采。例如,定武本《兰亭集序》就是通过双钩填墨法保存下来的经典之作,其笔法流畅自然,结构严谨,神韵生动,充分展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魅力。
“平安三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是另一组通过双钩填墨法保存下来的王羲之书法精品。这三帖同书于一纸之上,前四行为《平安帖》,次三行为《何如帖》,最末二行为《奉橘帖》,帖文大概是慰问酬对之语。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平安帖》是一件行书兼草书的作品,运笔提按顿挫变化较多,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十分灵巧;《奉橘帖》的字形大小偃仰,也很富变化;相形之下,《何如帖》就比较端整。通过双钩填墨法,这些细微的笔触和神韵都被精细地保留下来,使后人得以一窥王羲之书法的真谛。
双钩填墨法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复制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传承的手段。它要求操作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书法技艺,还要有敏锐的艺术感知力。通过这种技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得以跨越时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例如,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大家,都是通过临摹双钩摹本来学习王羲之书法的。
然而,双钩填墨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由于技术要求极高,失败率也很高,因此这种技法在历史上一直被宫廷垄断,民间很少有人能够掌握。此外,由于王羲之的真迹或高古精良的墨迹摹本历代都十分珍贵,常常会被进行切割,这样可以售价更高。目前各大博物馆所藏王羲之的作品都没有太多字的,大多只有几行。据统计,现存的唐摹本王羲之帖不到二十帖。
尽管如此,双钩填墨法在书法艺术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帮助我们保存了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珍贵作品,更为后世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正如2013年在日本发现的王羲之双钩摹本所展示的那样,这种古老的技艺依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