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心理健康应用的伦理挑战:从技术到哲学的思考
AI心理健康应用的伦理挑战:从技术到哲学的思考
2024年8月,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来自120个国家的五千余名哲学研究机构代表、哲学家和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超越边界的哲学”。在这场思想盛宴中,人工智能伦理成为热议话题,特别是AI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及其引发的伦理问题,引发了深入思考。
AI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
近年来,AI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心理咨询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以西湖大学蓝振忠教授团队研发的AI心理咨询机器人“小天”为例,该系统通过大量心理咨询语料样本进行对话预测,能够为心理咨询师提供智能化辅助。在实际应用中,一位心理咨询师可以同时为3位受访者提供服务,干预间隔达到200分钟,平均每4次完整咨询才需要人工干预一次。
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突破,AI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目前,全球精神障碍症发病率高达1/8,约有9.7亿患者。在中国,这一数字同样不容乐观,根据2009年的调研数据,约有1.7亿成年人存在某种形式的精神障碍。然而,由于心理咨询从业门槛较低,市场良莠不齐,AI辅助系统的出现为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提供了新的可能。
AI应用引发的伦理困境
然而,AI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例如,AI系统如何确保用户隐私?机器学习算法是否存在偏见?AI辅助决策是否会影响治疗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
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AI聚力”学术沙龙上,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刘纪璐教授指出,随着社会性机器人的发展,这些问题将变得更加紧迫。社会性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同伴等,它们具有实际的行动能力和自主性,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将远超当前的大语言模型。
哲学智慧为AI伦理提供指引
面对这些挑战,哲学理论为AI伦理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刘纪璐教授提出,可以借鉴儒家美德伦理学来设计机器人的道德素养。她建议将“仁义礼智、忠信诚敬”八个美德作为机器人伦理设计的基本框架,并强调机器人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情感,如孟子所说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然而,美国肯庸学院萧阳教授也指出,将美德应用于机器人设计面临巨大挑战。美德不仅涉及情感,还涉及实践智慧,而这些都难以完全程序化。他引用哲学家威廉姆斯的话说:“一个完全遵循原则的人到底有什么不对?因为他像一个机器一样行动。”这表明,AI伦理治理需要在规则与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
未来展望:构建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曹成双在世界哲学大会上提出,AI技术的生死完全由人类行为决定,而道德AI的生死则部分或完全由AI自身决定。这表明,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人类需要更加谨慎地思考如何赋予AI道德判断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哲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AI技术的潜力与局限,为构建一个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奠定基础。正如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超越边界的哲学”所暗示的,面对AI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界限,以更开放的态度探索哲学与科技的融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