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从餐桌到文化的千年传承
荠菜:从餐桌到文化的千年传承
荠菜,又名护生草、净肠草,是一种常见的十字花科植物。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荠菜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荠菜的植物学特征、生长习性、栽培技术以及其在文化和民俗中的重要地位。
荠菜的基本信息
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k.)是十字花科荠属的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它还有许多别名,如田儿英、菱角菜、地米菜等。荠菜在国际濒危等级中被列为无危(LC),属于被子植物门、木兰纲、十字花目。
植物学史
荠菜的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诗经·邶风·谷风》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这是人类对荠菜的最早认识。到了汉代,《尔雅》中记载了荠菜可以食用,而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则正式将荠菜列为蔬菜作物。
形态特征
荠菜是一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10-50厘米,通常无毛或有单毛。其茎直立,单一或从下部分枝。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大头羽状分裂,顶裂片卵形至长圆形,侧裂片3-8对,边缘有缺刻或锯齿。花序顶生及腋生,花梗长3-8毫米,花瓣白色,卵形。果实为倒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的短角果,种子2行,长椭圆形。
近种区别
荠菜与两节荠的主要区别在于:荠菜全体通常无毛,茎直立,基生叶呈莲座状;而两节荠茎粗,直径可达2厘米,基生叶心状肾形或卵状圆形。荠菜的花序顶生及腋生,果实呈倒三角形或心状三角形;两节荠的总状花序有多数花,成大圆锥花序,果梗细。
主要品种
生产上主要的两个品种是板叶荠菜和散叶荠菜。板叶荠菜叶肥大而厚,抗旱耐热,产量较高;散叶荠菜叶片小而薄,抗寒力中等,香气较浓,但产量低。
生长环境
荠菜喜冷凉湿润的气候,种子发芽适温为20-25℃,生长适温为12-20℃。它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生长最佳,适宜的土壤pH值为中性或微酸性。
分布范围
荠菜原产于中国,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带地区。在中国,荠菜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繁殖方法
荠菜主要通过种子繁殖。播种时可将种子拌和2-3倍细粪土,均匀撒播在平整好的墒面上,盖上细土和细农家肥。
栽培技术
种植季节
荠菜播种按季节分春播和秋播两种。春播选在早春3月顶凌播种,秋播选在8-9月份。在云南,春、夏、秋季均可露地播种或棚温室栽培。
选地整地
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保水力强的沙质壤土栽培。播种前7-10天做畦,畦宽2米。
田间管理
荠菜出苗后3-4天即可出苗,2叶期进行间苗、除草,4叶期定苗。整个生长期需要不间断的小水灌溉。春播荠菜2-3片真叶期或出苗8-10天后应施肥1次,秋播荠菜可追肥4次。
采收管理
荠菜是分次采收的,每次采收时应采大留小。早秋播种的荠菜在真叶10-13片时即可采收,约9月上旬供应市场,从播种到采收为30-35天,以后分期收获4-5次,至翌年3月下旬采收结束。
留种方法
野生荠菜一般在4月开花,5月种子成熟。选择长势好的地块加以保护,待到5月种子有7-8成熟时采收。种子采收后要及时晾晒,去除杂质和没有成熟的种子,成熟良好的种子呈桔红色,种子晾晒好后放阴凉干燥处储藏。
病虫防治
荠菜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夏秋多雨季节,空气潮湿时易发生。发生初期可喷75%百菌清600倍液防治。荠菜的主要虫害是蚜虫,发现蚜虫危害时,应及时用40%乐果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荠菜被誉为“菜中甘草”,富含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纤维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此外,还含有原儿茶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以及布枯苷等多种含黄酮类物质。
药用价值
荠菜全草皆可药用,是一味味美价廉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具有疏利五脏,利肝和中,益胃明目,凉肝止血,清热利湿,消痰止咳,杀诸毒等功效。现代研究显示,荠菜具有降血压、收缩子宫、止血、抗癌、抑菌、抗炎等药理作用。
保护现状
荠菜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2年 ver 3.1)——无危(LC)。
植物文化
人文背景
荠菜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谷风》和《楚辞·悲回风》中都有荠菜的身影,以荠菜喻君子,以之表明君子志向高洁。荠菜象征着不畏严寒、隐忍低调不张扬。历代文人如陆游、苏轼、周作人、汪曾祺等都曾为荠菜赋诗作文。
民间风俗
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据说三月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传统,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老节日——上巳节。古时这一天要举行重要仪式以消灾辟邪,祈求吉祥平安。江南甚至还有农历三月三为荠菜生日的说法。春季来临,西安饺子宴中也有一种应时而上的荠菜饺,这一习俗源自秦腔剧《五典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