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退还是不是个大坑?
彩礼退还是不是个大坑?
“法官,我给了16.8万元彩礼,现在离婚了,这笔钱还能要回来吗?”这是2024年5月发生在贵州某法院的一幕。当事人徐某某与冯某某结婚仅三个月就因感情不合提出离婚,并要求返还全部彩礼。经过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冯某某返还14.8万元彩礼,但需分两次支付,若未按时足额履行还需额外支付5000元违约金。
这起看似普通的离婚纠纷,折射出彩礼问题在当代中国农村的复杂性。彩礼,这个源自先秦时期的婚姻传统,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彩礼的前世今生
彩礼,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最初是以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形式出现,象征着男方的诚意和两个家庭的联盟。这种习俗在宋代演变为一种社会礼仪,彩礼的价值也逐渐增加,成为家庭实力的彰显。到了现代社会,彩礼仍在许多地区被视为必要的结婚习俗,但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村彩礼的现状:甜蜜的负担
近年来,农村彩礼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据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民政局反映,当地农村普遍存在大龄男青年婚配难的问题,每个村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大龄男青年难以找到配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据统计,1980年至2010年间我国出生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约3600万,这意味着1980年以后出生的男性将有10%-15%难以婚配。
城乡差距:农村青年普遍面临收入水平低、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技能低的现状,加上城乡之间在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使得这一问题在偏远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高价彩礼:受不良价值观影响,彩礼多少几乎成了评判男方优劣的唯一标准,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彩礼要求,让一般农村家庭望而却步。
法律如何破解彩礼困境?
面对彩礼问题带来的社会困境,法律给出了明确的指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明确规定,以下三种情形下,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 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 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 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彩礼退还问题远比法律规定复杂。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处理的一起案件为例:男方给了女方三十几万彩礼和奢侈品,但女方婚后不愿去上海共同生活,多次反复后男方起诉要求退还四十几万款项。女方则称钱已用于还债和抚养孩子,拒绝退还。最终,女方被强制执行退彩礼,但这一过程充满了争议和冲突。
年轻人的态度:彩礼的未来走向
面对彩礼问题,年轻人的态度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有人认为彩礼重要但不应过高,有人主张重点在于“礼”的象征意义,也有人呼吁彻底取消高价彩礼。在一些地区,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方政府已出台具体政策,规定婚嫁彩礼最高限额,推动移风易俗。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靳小怡长期从事彩礼问题研究,她表示:“彩礼的习俗是长期存在的,这源于我国礼尚往来的传统,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彩礼的内涵和形式也在悄然改变。”
结语:彩礼的未来在哪里?
彩礼退还是不是一个大坑?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从法律角度,彩礼退还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执行标准;从社会现实看,彩礼问题牵涉到人口结构、城乡差距等复杂因素;从文化传承角度,彩礼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彩礼回归其本质——成为婚姻的试金石而不是绊脚石,让爱情成为婚姻的唯一理由,让婚姻回归纯粹。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彩礼应该是一份祝福,而不是一个负担。它应该是一份礼物,而不是一份合同。它应该是一份心意,而不是一份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