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大携手宇通:产学研合作新典范
河南师大携手宇通:产学研合作新典范
近日,河南师范大学与宇通客车等企业在校园内展示了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技术,成为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的突出代表。这一合作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产业化,还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背景: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省人代会上,人大代表刘亭提出了关于《完善全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议。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就该建议作出答复,从答复的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到河南正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与实践探索,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旨在打造一个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
合作内容:产学研深度融合
- 氢能学会的发起成立
2024年5月17日,河南省氢能学会第一次发起人会议在新乡市氢能产业园召开。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宇通客车等十余家发起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大计。会上,筹备组介绍了筹备情况,各发起单位就学会章程(草案)、会费标准和管理办法(草案)、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和理事会主要负责人名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学会运营提出意见建议。
- 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河南师范大学与宇通客车合作,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目前,河南已有594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投入运营,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互联网+回收”模式,与多家回收企业合作,实现了7.4万吨/年的梯次利用产能和16万吨/年的锂等有价金属再生产能力。
- 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
针对企业提升员工技术技能的需求,双方建立了“利益耦合”合作机制。通过共建区域技术培训中心,解决了企业场地成本高昂、培训师资理论功底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也获得了引入企业最新技术设备、建设企业真实教学环境的机会,实现了双赢。
成果:推动产业与人才培养双丰收
- 产业推动成果
- 河南省氢能学会的成立,集中优势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已成为引领河南省乃至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 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建立,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目前,河南省已培育国家新能源汽车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白名单企业8家,正在培育创建白名单企业10家。
- 在铅蓄电池回收方面,截至目前,河南省开展废铅蓄电池收集试点单位共3007个,发放试点许可证单位均为地市级,共计277个。试点企业中集中运转点共278个,收集网点数2727个,2023年收集量共283127.12吨,试点开展至今累计收集量878436.5吨。
- 人才培养成果
- 通过校企合作,河南师范大学培养了大量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业人才。学校积极推进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专业与地方产业契合度达到90%以上。
- 学校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河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2个,河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技艺传承创新平台3个。
- 近年来,在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示范意义: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河南师范大学与宇通客车的合作模式,体现了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还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未来,这种合作模式有望在更多领域和行业得到推广,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