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饮食:教你应对极端饥饿的小技巧
正念饮食:教你应对极端饥饿的小技巧
从极端饥饿到正念饮食
在严重饥荒中,人们可能会采取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存手段。《绝秦书》中就曾描述过灾民尝试食用牛皮等非食物物质的情景。虽然这些案例极端且罕见,但它们提醒我们关注饮食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生理机制。
在现代社会,虽然大多数人不会面临极端饥饿的威胁,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却普遍存在。北市立联合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张瀞方推荐使用“正念饮食”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饥饿感。
什么是正念饮食?
正念饮食是一种注重当下进食体验的饮食方式,它强调专注于食物的味道、质地,观察自己在进食时的情绪反应。与传统饮食相比,正念饮食不强调限制食物种类或计算卡路里,而是通过培养对食物的觉察能力,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饮食关系。
饥饿感的双重影响
当身体感到饥饿时,会通过大脑的交感神经系统发出信号,促使我们寻找食物。这种生理反应是正常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是指在没有生理饥饿的情况下,因为情绪需求而进食。例如,当人们感到压力、焦虑或无聊时,可能会通过吃东西来寻求安慰。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过度进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肥胖、营养不良等。
正念饮食如何应对饥饿感?
区分生理饥饿和情绪饥饿:正念饮食的第一步是学会分辨真正的饥饿感。生理饥饿通常伴随着胃部的空虚感,而情绪饥饿则可能在特定情绪触发下突然出现,渴望特定的安慰食物。
放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食物的味道,还能让大脑有足够的时间接收到饱足感的信号,避免过度进食。
专注当下体验:在进食时,尽量避免分心,如关闭手机和电视,专注于食物带来的感官体验。这有助于提高对饱足感的感知,减少无意识的进食。
允许自己享受所有食物:停止将食物分为“好”或“坏”,给予自己自由选择食物的权利。无论是健康食品还是偶尔的放纵,都应该被接受。
记录饥饿和饱足感:每天记录进餐前后的饥饿感和饱足感,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身体的需求,逐步建立与食物的和谐关系。
实用建议:建立健康饮食习惯
除了正念饮食,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健康饮食的原则:
低盐低糖:过度摄入盐分和糖分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建议使用味噌、酱油等调味料时注意适量,减少糖的摄入。
适量饮食:遵循“七分饱”的智慧,即吃到有点儿饱但不至于完全吃撑。这种饮食方式不仅能帮助保持健康体重,还能减少胃肠负担。
摄入发酵食品:发酵食品如味噌、酱油、纳豆等富含益生菌,有助于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
保持积极心态:长寿并不仅仅与饮食挂钩。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社交关系和低压力生活同样重要。研究表明,保持乐观的心态能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增强免疫力。
通过实践正念饮食和建立健康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饥饿感,避免过度进食,享受每一餐的美好时光。这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体重,还能提升整体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