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抗疫新招:守护健康防线
中医药抗疫新招:守护健康防线
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守护公众健康防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前景,国家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助力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中医药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
“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对中医药科技领域的投入超过160亿元,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通过持续投入和集成支持,中医药领域已获批建设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有组织地开展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同时,2个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广泛开展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应用一体化研究。
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医药原创理论得到进一步科学阐释。《中华医藏》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完成《养生卷》《丛书卷》两批共101种、166册图书出版工作。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建设稳步推进,34家中医药古籍修复工作室和28个中医药古籍数据库相继建成。
临床研究方面,中医药在多个疾病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心脑血管、代谢、消化等疾病领域,中医临床评价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如预防2型糖尿病、稳定易损斑块、改善心梗预后等临床难题获得重大突破。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的组建,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政策支持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动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布局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推进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同时,中医药领域获批建设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广东中医药实验室、湖北时珍实验室、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等一批重大平台相继组建。
在中药资源保护和创新研发方面,我国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高标准种质资源库并收集保存7万份种子。珍稀濒危中药材的人工繁育和替代品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超过120种大宗或道地药材实现规范化种植,超过100种中药材开展生态种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药监局构建了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发布两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剂324首。2021年以来,43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其中包括19个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极大加快了中药新药研发进程。
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前景
全国人大代表庞国明建议制定《中国中医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建议包括组建专项领导组织、成立国家中医慢病管理专家团队、构建中医慢病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制定慢病管理国家标准等。
同时,建议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公共卫生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始终把握好在认识上、投入上、配置上、政策上、待遇上,将中医治未病和慢病管理放在“中西医并重”的位置,在复杂多变的突发公共事件防控中,充分发挥好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展望未来,中医药将在守护公众健康防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和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中医药必将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方面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