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栀子:从养生良方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黄栀子:从养生良方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上山‘挖金子’咯……”连日来,泰顺县彭溪镇的山野间,沉闷而有力的“嚓嚓”声不绝于耳。一大早,65岁的水尾村村民沈华冬在自家地里埋头抡着镐子,一个个半米开外的小土坑,间隔两三米依次排开来,准备开春后种下黄栀子小苗。
眼前这番忙碌景象,正是黄栀子这一传统中药材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的生动写照。在泰顺县彭溪镇,黄栀子不仅是一味中药材,更是一把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秋冬养生的良方
黄栀子,又名山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在中医理论中,黄栀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热泻火、除烦解郁、利湿化痰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舌生疮等症状。
在秋冬季节,黄栀子更是养生保健的佳品。它不仅是制作花茶的优质原料,更是“春泽汤”这一传统养生方剂的重要成分。据老中医石景亮介绍,春泽汤由大黄、黄芩、黄连、贯众与栀子组成,能够有效排除体内风、湿、火(热)、浊、瘀、积等不良物质,帮助身体恢复生机。
种植技术要点
黄栀子的种植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首先,土壤的选择至关重要。黄栀子喜欢生长在含腐殖质较多的酸性土中,可按腐叶土4份、园土4份、腐熟豆粕1份和河沙1份的比例配制,还可加0.5%的黑矾或硫磺混合配制使用。
光照方面,黄栀子喜阳但忌暴晒,适合在散射光环境下生长。冬季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同时保持湿度;夏季则要避免中午的强光直射,以免叶片变黄。
温度控制也很关键。黄栀子的生长适温为20-25℃,开花适温为26-28℃。冬季室内养护温度应保持在6-10℃,若室温高于15℃则需要适当通风。
水分管理方面,夏季需多浇水,一般三天一次;秋季两天浇一次水即可;冬季则要遵循“不干不浇”的原则,避免因浇水过多导致烂根。
施肥方面,春季是黄栀子生长旺盛期,需每月施加一次腐熟的人粪尿或饼肥。施肥前应停止浇水一天,施肥当天需浇透水,以防止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呼吸。
修剪工作也不容忽视。作为木本植物,黄栀子需要定期修剪以保持良好的株形。最佳修剪时间是春季的5-7月份和冬季的12月份。修剪时要注意保留主要枝干,去除不良枝条,并及时剪除残花。
产业发展的典范
在泰顺县彭溪镇,黄栀子的种植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当地通过成立“中药助力富民”项目工作专班,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指导。
为了提高黄栀子的附加值,当地企业积极开发相关产品。康鸿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以栀子花为核心成分的冷凝皂、保湿水、面膜等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该公司还成立了饮品分公司,生产以栀子花和栀子果为原料的茶饮和果饮,年消化茶青约2300吨,拉动茶农销售额4000万元;消化栀子花约500吨,拉动花农销售额1000万元。
此外,泰顺县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出栀子科普研学游、“栀此”音乐节、西关相“栀”文创集市等活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带动区域旅游增收5000万元。
黄栀子的成功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与多方协同。当地政府不仅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指导,还推出了极端天气赔付险种,为农户提供全方位保障。这种“政府+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一株普通的中药材到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金钥匙”,黄栀子在泰顺县彭溪镇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这一朵朵洁白的栀子花,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点亮了农民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