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也能传艾滋?”专家解读:风险到底有多大?
“唾液也能传艾滋?”专家解读:风险到底有多大?
近日,“国内首例唾液传染艾滋病病例”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消息打破了人们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传统认知。虽然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它确实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唾液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唾液真的能传播艾滋病吗?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而唾液传播的风险极低。这是因为:
唾液中的HIV含量极低,不足以引起感染。即使在口腔溃疡或牙龈出血的情况下,唾液中病毒的浓度也远低于血液中的水平。
艾滋病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弱,唾液中的酶和酸性环境会进一步降低病毒的活性。
日常生活中的接吻、共用餐具等行为传播风险极低。只有在双方口腔都有明显出血,且未感染者有伤口的情况下,才可能通过血液传播。
唾液还能传播哪些疾病?
虽然唾液传播艾滋病的风险较低,但唾液确实是某些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通过唾液传播的疾病:
EB病毒感染(接吻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可引起发热、喉咙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这种病毒还与某些癌症(如霍奇金淋巴瘤和鼻咽癌)有关。
流感和肺结核:可通过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如亲吻传播。
口腔疾病:如牙周炎、牙龈炎等可通过唾液传播,尤其是在口腔出血或疼痛时风险更高。
梅毒:虽然主要通过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但在特定情况下(如口腔黏膜破损)可通过唾液传播。不过这种传播方式较为罕见,正常情况下梅毒螺旋体不会通过唾液传播。
如何预防唾液传播疾病?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前和如厕后。
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和个人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沾有血液或唾液的物品。
注意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在感冒、咳嗽或喉咙不适时避免亲吻:这些症状可能表明存在感染,应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对于性传播疾病,定期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治疗。
虽然“国内首例唾液传染艾滋病病例”的真实性尚待考证,但这一话题引发了公众对唾液传播疾病的关注。通过了解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