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吴亦凡案看公众人物的社交媒体自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吴亦凡案看公众人物的社交媒体自律

引用
澎湃
7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907575
2.
https://www.backchina.com/infolist/news-1092/
3.
http://www.zgjx.cn/2024-06/05/c_1310777280.htm
4.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4/t20240416_5746379.shtml
5.
https://docs.feishu.cn/v/wiki/VbAJwTKe6iMUMmk6R4qcPLO8nXb/ad
6.
https://www.hshfy.sh.cn/shfy/web/xxnr.jsp?pa=aaWQ9MTAyMDQxNTU0OCZ4aD0xJmxtZG09bG0wNDYPdcssz&zd=zxxx
7.
https://www.gdcourts.gov.cn/gsxx/quanweifabu/anlihuicui/content/post_1842919.html

2021年7月,加拿大籍艺人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北京朝阳警方刑事拘留,随后被依法批捕。2022年11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对被告人吴亦凡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6个月,附加驱逐出境;以聚众淫乱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10个月,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3年,附加驱逐出境。

这一判决不仅终结了这位曾经的“顶流”艺人的职业生涯,更戳破了娱乐圈中“流量至上”的泡沫。回溯整个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吴亦凡的堕落轨迹与其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行有着密切关联。

01

从“顶流”到阶下囚:社交媒体上的步步陷阱

吴亦凡事件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在社交媒体上放纵自我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吴亦凡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和巨大的商业价值。然而,他却利用这种影响力,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暗示性、挑逗性的内容,甚至公开讨论与女性的私密关系。

2020年11月至12月间,吴亦凡在其住所先后趁三名女性醉酒后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之机,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2018年7月1日,他又在其住所,伙同他人组织另外两名女性酒后进行淫乱活动。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道德底线,更触犯了法律红线。

更令人震惊的是,即便在事发后,吴亦凡及其团队仍试图通过社交媒体操控舆论,发布虚假信息,甚至威胁受害者。这种行为不仅没有为其赢得同情,反而引发了更大的公众愤怒,加速了其人设的崩塌。

02

公众人物的社交媒体自律: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

吴亦凡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他们不仅需要遵守普通公民的道德和法律标准,更需要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

首先,公众人物需要明确法律边界。根据《民法典》规定,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保护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克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随意侵犯他人的权利。通过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无中生有的诽谤、攻击谩骂或人身攻击,同样构成对其名誉权和人格尊严的侵犯。

其次,公众人物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粉丝模仿的对象。因此,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发布可能引起误解或模仿的危险行为。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作为公众人物,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再者,作为一名在中国生活、工作的外籍明星,更要熟知中国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法律底线。”

03

平台与粉丝: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的双重保障

在数字媒体时代,公众人物的言行不仅受到个人自律的约束,更需要平台和粉丝的共同监督。

对于网络平台而言,它们需要承担“守门人”义务。平台应强化预警机制,加强对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的治理,尤其要注意对利用深度伪造等人工智能技术所发布的虚假信息的识别防范。在相关信息违法性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平台应主动采取删除、屏蔽或断开链接等技术措施。

而对于粉丝而言,理性追星至关重要。粉丝需要认识到,偶像并非完美无缺,也需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当偶像出现不当行为时,粉丝不应盲目维护,而应勇于指出并督促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理性的追星文化。

吴亦凡事件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人物需要时刻保持警醒,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同时,平台和粉丝也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理性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让社交媒体真正成为连接公众与明星的桥梁,而非滋生罪恶的温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