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从“南方油城”到“好心绿城”的华丽转身
茂名:从“南方油城”到“好心绿城”的华丽转身
茂名,这座位于南海之滨的城市,自1959年因发现油页岩而被誉为“南方油城”。如今,经过60余载的艰苦奋斗和创新拼搏,茂名已成功转型为一座古今交融、山海相依的好心绿城。从曾经的工业伤疤到现在的绿色宜居城市,茂名不仅在环境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农业、商业及文化传承方面展现出勃勃生机。无论是高州荔枝、化州橘红还是信宜李子,这些特色农产品都彰显了茂名的丰饶土地。同时,茂名还大力发展绿色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不断开辟千亿零碳新赛道。茂名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一颗镶嵌在山海之间的璀璨明珠。
从油页岩到石油化工:茂名工业的辉煌历程
1956年,中共中央决定在茂名建设年产100万吨原油的油页岩厂,茂名因此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1959年,以茂名工矿区为基础设立茂名市,茂名也由此获得了“南方油城”的美誉。
作为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茂名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茂名石化公司作为中国石化集团的骨干企业,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油品和化工产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环保治理:从“黑色”到“绿色”的转变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茂名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茂名市大力实施环保治理工程,推动城市从“黑色”向“绿色”转变。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茂名市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之路。截至2023年底,茂名20905个自然村中已有13822个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治理率达66%,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其中,1166个自然村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4600个建设处理设施处理,8056个采用污水资源化与有效管控利用。已建成处理设施4268座,正常运行率达91.87%。
茂名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广“纳大厂”“建小厂”“不建厂”三种治理模式。茂南区袂花镇椰子村采用“水解酸化+生态沟+生态塘”的治理工艺,将黑臭水塘改造成了生态景观塘;电白区沙琅镇会业村则采用五级净化池处理污水,用于农田灌溉。
绿色产业转型:开辟千亿零碳新赛道
在环保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茂名市也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千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总投资约115亿元,拟建设的14套装置中,有12套采用中国石化自有先进技术。项目采用“减油增化”的RTC技术,预计2027年中期建成投产后,茂名每年将增加200多万吨的化工产品,可拉动下游石化产业的生产总值增加超1500亿元。
茂名市还实施“五链共建”战略,包括石化升链、零碳产业园建链、欣旺达电白基地延链、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拓链、华南钛谷壮链等。其中,零碳产业园以绿色化工与氢能为产业核心,以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为能源核心,致力于实现能源绿色化转型和产业低碳化发展。
特色农业:打造“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产业体系
茂名不仅在工业和环保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其特色农业也蓬勃发展。茂名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了“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农业体系,包括荔枝、龙眼、沉香、化橘红、三华李、罗非鱼和高凉菜等特色农产品。
茂名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全球5颗荔枝中就有一颗来自茂名。2024年,茂名荔枝产量达35.1万吨,产值超71亿元。茂名储良龙眼以其皮薄肉厚、清甜带香、可食率高而闻名,多次在国内外水果评比中获金奖。化橘红2024年正式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在食品与药品领域的双重属性得到认可。罗非鱼养殖加工基地年加工能力近50万吨,产品出口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好心文化”:城市转型的精神内核
茂名的城市转型离不开“好心文化”的引领。作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故里,茂名将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的精神提炼为城市精神内核。这种“好心精神”不仅体现在城市治理中,更融入到茂名的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等各个方面。
茂名市通过“柏桥讲堂”等平台,讲好新时代茂名故事,做好“引客入茂”工作,联动全市旅游资源,抓好文旅项目建设,办好特色文旅活动,丰富消费场景业态,提升茂名文化旅游影响力,把茂名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
从“南方油城”到“好心绿城”,茂名的华丽转身展现了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的奋斗精神。茂名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一颗镶嵌在山海之间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