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影》到《天亮了》:提升语文阅读力的教学实践
从《背影》到《天亮了》:提升语文阅读力的教学实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描写,这个画面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埃,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韩红的《天亮了》以深情的歌声,诉说着一个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
这两篇作品,一篇是散文,一篇是歌曲,却都触及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亲情。它们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刻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作品,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情感共鸣:阅读理解的切入点
《背影》通过一个简单的背影,刻画出父亲深沉的爱;《天亮了》则用歌声诉说了一个关于爱与牺牲的故事。这两篇作品都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训练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背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那段经典的背影描写。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令人动容的画面。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段描写中蕴含的情感:父亲的艰难与坚持,儿子的感动与愧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文字表面的含义,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同样,在教授《天亮了》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这首歌,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歌词的情感。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关键句,如“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埃”和“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表达的孤独、脆弱与坚持。
细读文本:提升阅读理解的关键
在学生初步感受作品情感后,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技巧。根据搜索结果[[4]],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主要包括:了解文章大意、细读关键段落与句子、掌握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以《背影》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和开头段落,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象征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通过这样的细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天亮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意象和象征,如“尘埃”和“天地虽宽”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深层含义。
实践应用:提升阅读能力的最终目标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根据背景资料,阅读理解在初中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分值通常在40-48分之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文学欣赏与应试技巧相结合。
例如,在教授《背影》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如“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标题?”或“分析文章中父亲的形象。”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既能深入理解文章,又能掌握解题技巧。
同样,在教授《天亮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歌词理解的题目,如“歌词中的‘尘埃’象征着什么?”或“分析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变化。”这样的练习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深层含义,又能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结语
通过《背影》和《天亮了》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从情感共鸣、文本细读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入手。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训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关键段落和句子,提升他们的文本细读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帮助他们掌握解题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中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