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防艾宣传:共建健康校园
石大防艾宣传:共建健康校园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场以“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医务人员与志愿者们通过换水实验模拟艾滋病病毒传播过程,直观展示了其隐匿性和速度。师生们积极参与各种趣味环节,收集寓意深远的印章,加深对艾滋病及其预防知识的理解。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青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减少歧视和偏见,携手共建健康校园。
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的重灾区
近年来,艾滋病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感染情况令人担忧。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显示,2023年全国共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病例3010例,占当年新报告病例的2.7%。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年轻生命的健康受到威胁。
从2020年到2023年,短短四年间,全国累计报告青年学生病例已达12397例。其中,男性病例占比高达84.7%,主要通过同性性传播感染,而女性则多通过异性性传播感染。更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报告的15-17岁青年学生病例每年都在400例以上,艾滋病感染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进一步分析发现,60%的感染学生存在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交友的行为,这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风险因素。同时,调查还显示,许多感染者都存在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经验不足的问题,未能明确拒绝对方不安全性行为或使用药物的要求,导致感染风险大幅增加。
创新防治:校园筑起健康防线
面对严峻的艾滋病疫情形势,各大高校纷纷采取创新举措,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
在广东工业大学,一场别开生面的“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活动现场,广东工业大学、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粤青联”学生社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等带来了防艾主题合唱、情景剧等精彩节目。省、市、区17家医疗卫生机构和协会组织设立咨询台,通过义诊、咨询等方式为到场群众提供专业解答和宣传讲解。
除了传统的宣传教育形式,许多高校还积极探索新的防治模式。例如,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分院(同济大学校医院)开设了国内首家高校艾滋病暴露前后预防性治疗门诊,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规范的暴露前后干预服务。此外,一些高校还在校园内设置自动售货机,出售艾滋病毒检测试剂盒,方便学生随时进行自我检测。
科学预防:守护青春健康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尤其是无保护的性行为。因此,推广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果发生了高危性行为,应在72小时内尽快前往医院门诊采取暴露后预防措施。研究显示,暴露后预防用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定期进行HIV检测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城市都设有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提供免费的检测服务。
除了上述措施,个人的自我约束也至关重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洁身自爱,远离毒品和不安全的医疗操作,都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式。同时,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营造一个包容、理解的社会环境,也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滋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创新的防治模式和科学的预防手段,我们有信心能够最终战胜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实现“终结艾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