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倒计时!揭秘东莞非遗文化传承
春节倒计时!揭秘东莞非遗文化传承
近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东莞在春节期间展现了丰富的非遗项目和传统习俗,让这座制造业名城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东莞春节里的非遗盛宴
在东莞,春节不仅意味着团圆和喜庆,更是一场非遗文化的盛宴。从除夕到元宵,各种传统习俗和表演轮番上演,让人大饱眼福。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焚烧莞香,这种独特的香气不仅驱赶蚊虫,更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莞香制作技艺和寮步香市都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承载着东莞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大年初一,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舞麒麟、醒狮和龙舞表演。东莞是珠江三角洲“舞麒麟”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拥有多个省级非遗项目。其中,樟木头舞麒麟更是独具特色,被誉为“中国麒麟之乡”。醒狮和龙舞也在东莞各片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节日都会为人们带来精彩的表演。
除了视觉盛宴,东莞的春节美食也让人垂涎三尺。油角、煎堆、糖环等传统小吃寓意着家肥屋润、团团圆圆;鱼龙和松糕则寄托着人们对步步高升的美好期待。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凝结着东莞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创新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东莞不断创新传承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4年12月1日起,《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省地级市中第一部综合性非遗条例。条例不仅明确了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的工作职责,还创新设立了鼓励镇街一级非遗名录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条款,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为了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东莞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每年夏季的“龙舟月”活动,不仅有传统的龙舟竞渡,还创新加入了粤港澳大湾区龙舟邀请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秋风起时,东莞腊味节如约而至,市民游客纷至沓来,感受东莞的味道。小雪时节,东莞采香日带着浪漫回归,人们在莞香的香气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东莞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在虎门外国语学校,学生们可以“零距离”接触非遗,学习刘氏毫火针疗法、白沙油鸭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在樟木头镇鹏程学校,麒麟舞传承人向学生们传授技艺,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石龙镇更是将非遗文化融入城市发展规划,打造“东莞非遗第一街”,将非遗技艺汇聚到历史文化街区,并引入“石龙非遗博物馆”和“黄志伟艺术馆”,让本土非遗持续“活”起来。
共同守护文化瑰宝
东莞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政府立法保护到学校教育传承,从社区活动推广到企业创新开发,每个人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国家非遗法、省非遗条例的继承和拓展,《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不少方面有了新突破、新阐释,为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目前,东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7人。这些传承人不仅是非遗文化的守护者,更是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条例》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根本目的,通过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生存保障和发展需求的考量,在“扶”“育”“管”“情”四个方面为长远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
随着《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实施,东莞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