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大揭秘
金昌市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大揭秘
金昌市位于河西走廊东部,这里年蒸发量远大于年降水量,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然而,近年来金昌市通过创新节水农业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大幅提升了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
小麦玉米宽幅间作:一地双收的节水新模式
在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当地农民姚吉文正在尝试一种新的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宽幅间作。这种模式将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间隔种植在同一块地里,通过科学的种植间距和滴灌技术,实现了节水增产的双重效益。
“我们这儿的水资源特别紧缺,每亩地的用水指标上限只有570立方米。”姚吉文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很难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而宽幅间作模式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具体来说,这种模式将每亩地块分为两部分,其中0.6亩用于播种浅埋滴灌小麦,0.4亩用于种植覆膜下滴灌玉米。通过两路供水管道分别供水,根据小麦和玉米各自的生长特点进行精准滴灌。这种设计不仅改善了玉米的通风透光环境,还显著减少了灌溉用水。
“更为关键的是,采用这项种植模式使用较窄的覆膜,能使覆膜面积减少,小麦浅埋滴灌和玉米膜下滴灌的面积也相应减小,有效节约了灌溉用水,每亩地中约27%的面积完全不用浇水,剩下的面积通过精准滴灌,降低了作物需水量。”姚吉文兴奋地说。
经过一年的试验种植,这种模式展现出了惊人的效果:每亩实现节水35%,节肥10%,节种20%,省工10%,增产20%。其中小麦亩增产70公斤,玉米亩增产250公斤,增收达400元至500元。
智慧灌溉: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效益
在金川区农业智慧灌溉高效节水示范基地,工作人员韩程鹏正在通过电脑监控着农田的灌溉情况。“现在大屏幕上显示的是古城村三社的黄锦泽正在灌溉玉米,用水情况实时体现在灌溉数据平台上,后台评估后,按实际情况提供供水保障。”他指着精准灌溉系统界面说。
这个智慧灌溉系统集成了多项创新技术,包括智能过滤、智能施肥、灌溉恒压系统等。通过这些设施设备,系统能够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灌溉和施肥。每个地块都配备了电磁阀智能控制单元、气象系统和虫情测报站,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生长和土壤墒情。
当监测数据显示“墒情低于60%以下、蒸腾量达到30毫米以上”两个临界点时,自动控制系统会给相应地块配给用水指标,地头电磁阀将自动开启,精准提供水肥一体化灌溉。
这种智能化管理不仅提高了灌溉效率,还大幅节约了水资源。经测算,使用该系统后,小麦亩均用水量降至352.86立方米,较传统大水漫灌节水45%-60%,较常规节水灌溉节水15.9%。
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肥一体化
除了上述两项核心技术,金昌市还在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在河西灌区,金昌市率先实现了高效节水及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以金川区红辣椒高效节水种植基地为例,该基地全部采用高效节水技术进行种植,较常规大水漫灌节水30%,节肥20%,节药25%,省工20%,增产15%。工厂化育苗温室配备自动雾化喷淋系统,能够定时定量为种苗喷施叶面水肥。种苗移栽大田后,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精准渗入作物根部。
金昌市的节水农业实践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旱作节水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常宏表示:“甘肃探索创新‘充分利用天上水、保住关键土壤水、节约使用地表水、科学慎用地下水’的用水思路,大力推进节水增粮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全国旱作节水工作树立了标杆、蹚出了一条新路径。”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金昌市的节水农业正在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这些创新技术不仅解决了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