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蛇口违规决策,前海经贸中心项目受挫
招商蛇口违规决策,前海经贸中心项目受挫
招商蛇口在深圳前海经贸中心项目的违规操作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的纠纷,不仅影响了合作企业桦盛公司的正常经营,也暴露出招商蛇口在项目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违规预售引发的纠纷
2017年9月,招商蛇口旗下的深圳市前海蛇口启迪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启迪”)与深圳桦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桦盛公司”)签订了三份《定制协议》,涉及招商前海湾(项目推广名)一期的写字楼A座办公及商业、一期公寓A座及商业、一期公寓B座的定制和出售。根据协议,桦盛公司支付了约6亿元的定制保证金。
然而,项目预售证的取得时间晚于合同约定时间。根据深圳市房地产信息平台显示,招商局前海经贸中心一期预售证的发证日期为2020年3月20日,比合同约定的办公楼预售证时间(2018年4月)晚了近两年。这一延迟导致桦盛公司无法及时出售资产、回笼资金,最终双方于2024年4月底初步达成解除合同的共识。
补偿争议与多方博弈
在合同解除过程中,双方就补偿款问题产生争议。桦盛公司出具的承诺函显示,补偿款不超过1.75亿元。但这一款项的支付主体成为争议焦点。由于前海启迪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招商蛇口全资持有变更为前海管理局与招商蛇口合资持有,导致责任归属问题复杂化。
前海自贸(项目公司母公司)认为补偿问题需要股东前海投控同意,而前海投控则表示这是招商蛇口单方面负责的事项。这一分歧导致补偿款支付陷入僵局,桦盛公司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多重违规操作
进一步调查发现,前海经贸中心项目存在多项违规操作:
未取得预售证即签订出售协议:在预售证尚未取得的情况下,就与桦盛公司签订了定制合同,涉及金额高达60亿元。
提前开工:项目一期于2017年2月开工,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在2017年10月取得,二期开工时间(2017年6月)同样早于规划许可证获取时间。
土地性质变更问题:项目在土地性质尚未变更且未取得合法建设和销售许可的情况下就开始建设。
影响与反思
这一系列违规操作不仅给桦盛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招商蛇口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旗下的上市公司,招商蛇口在项目管理上的疏忽令人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违规操作并非个案。招商蛇口在前海区域的其他项目,如四海臻邸、云鼎府等,也被曝出存在类似问题。这反映出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招商蛇口前海经贸中心项目的违规决策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影响了合作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暴露出企业在项目管理和合规经营方面的重大漏洞。这一事件为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项目运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