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重阳节赏菊:传承千年的文化仪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重阳节赏菊:传承千年的文化仪式

引用
搜狐
12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5624242_121106875
2.
https://www.sohu.com/a/814242214_120360322
3.
https://china.chinadaily.com.cn/a/202410/08/WS67049335a310b59111d9cccd.html
4.
http://cul.china.com.cn/2024-10/11/content_42933938.htm
5.
https://news.youth.cn/gn/202410/t20241011_15572549.htm
6.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10A0A6G500
7.
https://news.dayoo.com/culture/202410/11/159140_54730126.htm
8.
https://www.pingcheng.gov.cn/pcqrmzfz/ztNyGzzj/202410/f37ae46bbfac4e1aad2cc9fd66fc7a3d.shtml
9.
https://www.wonann.com.tw/blog_page.php?id=936
1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09/17/74769672_1136129275.shtml
11.
http://www.ltbwg.cn/sys-nd/585.html
12.
http://tzcjj.liuzhou.gov.cn/ztzl/wlzgj/t19700101_3359177.shtml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出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暗示了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活动——赏菊。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自古以来就有赏菊的传统。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老敬亲、追求高洁的文化精神。

01

重阳赏菊的历史渊源

重阳节赏菊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汉魏时期。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时,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表明在汉代,菊花酒已是重阳节的必备饮品。到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将菊花与隐逸生活紧密相连,为赏菊活动增添了高雅的文化内涵。

唐代以后,重阳节赏菊逐渐成为全民性的文化活动。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写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中描绘了重阳节时,满园菊花盛开,白发老人与年轻人一同赏菊欢宴的场景,展现了重阳节赏菊的盛况。

02

菊花的文化内涵

菊花之所以成为重阳节的重要象征,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其在深秋时节傲霜绽放的特性,被文人墨客赋予了超然脱俗的精神内涵。

菊花还被视为“延寿客”,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本草纲目》记载菊花“能轻身益气,令人头目清爽,延年不老”。这种延年益寿的象征意义,与重阳节祈求长寿的民俗心理相契合,使得赏菊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

03

赏菊活动的现代传承

进入现代社会,重阳节赏菊的传统仍在延续,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城市公园、文化广场等地,每年重阳节期间都会举办菊花展览,吸引市民前来观赏。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欣赏到菊花的美丽,也成为家庭团聚、孝敬老人的重要载体。

在一些地方,重阳节赏菊还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北京的北海公园、杭州的西湖景区等地,都会在重阳节期间举办大型菊花展,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04

赏菊的文化价值

重阳节赏菊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老敬亲、追求高洁的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重阳节被赋予了“老年节”的新内涵,赏菊活动也成为尊老、敬老的重要载体。

菊花的延年益寿之寓意,与尊老敬亲的孝道文化相得益彰。在重阳节这一天,子女们带着父母一同赏菊,既是对老人健康的祝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种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家庭凝聚力,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重阳节赏菊,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仪式,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亲的孝道文化,寄托着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展现了文人墨客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习俗仍在延续,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化纽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