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业兴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公路奇迹
路通业兴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公路奇迹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在中国广为流传的话,道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于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建设不仅是一条条简单的道路,更是改变命运的希望之路。
路网织密,天堑变通途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位于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这些地区的公路网络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为例,截至2020年底,该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4.7万公里,比2015年增长了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479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9万公里,所有县城都实现了二级及以上公路覆盖。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经的“溜索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通过实施“溜索改桥”工程,怒江州彻底告别了溜索出行的历史,建成了14座跨江大桥,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随着乐西高速公路的建设,将结束凉山州昭觉、美姑、雷波三县不通高速的历史,为当地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
路通业兴,产业活水来
公路的延伸,不仅改善了交通条件,更为贫困地区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一条条新修的公路将山沟里的东乡羊肉、刺绣等特色产品运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便捷的交通网络让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随着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外销渠道更加畅通。2020年,喀什地区仅核桃一项的外销收入就达到10亿元,带动了数十万农户增收致富。
路畅人和,生活更美好
公路建设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随着公路的延伸,当地群众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牧民们出行主要靠骑马或步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摩托车甚至小汽车。
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孩子们上学的路不再艰难。过去,有的学生需要步行数小时才能到达学校,现在,校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的上学之路变得安全便捷。
公路建设还为贫困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随着公路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壮族文化,当地的壮族手工艺品也通过公路运往全国各地,成为群众增收的新途径。
“路通则人兴,人兴则百业旺。”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条条公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曾经贫困的地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这些地区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