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世界遗产的守护者
永定土楼:世界遗产的守护者
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永定区的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永定区始终将土楼保护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实施保护性建设、创新文化传承方式等措施,不仅有效保护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还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永定区建立了区、乡(镇)、村、楼四级保护管理网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如《福建(永定)土楼保护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安全工作的意见》等,为土楼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设立了区级文物局和永定区福建土楼保护与利用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土楼的保护管理工作。
实施保护性建设
为确保土楼的完整性,永定区加大了对土楼的保护维修力度。自2008年以来,已完成五云楼、振成楼、承启楼等多座土楼的维修保护工程。在保护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土楼原有的建筑风貌。
同时,永定区创新性地将文化活化与保护相结合。通过打造土楼特色民宿集群、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方式,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目前,永定已建成洪坑土楼民宿集群、南江土楼民宿集群以及岩太土楼民宿集群,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
创新文化传承方式
为传承与保护非遗项目,永定区实施了“文化进土楼”工程,按照“一楼一景致、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主题”的理念,改造了建筑文化展示馆、客家家训馆、客家家风楼、民间绝艺馆等多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场所。
同时,永定区积极开发非遗课程,让非遗走进生活,走进教育。目前已开设土楼夯墙、提线木偶戏、客家山歌、非遗陶艺、万应茶制作技艺、十番音乐、非遗竹编、舞龙舞狮、客家美食制作等非遗研学课程,让学生们在研中学,学中研,让非遗教育成为鲜活的文化传承。
保护成效显著
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永定土楼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还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据统计,2023年永定土楼游客人数达466万人次,收入1.82亿元。其中,土楼夜游游客占比达20%-30%,显示出夜间经济的蓬勃发展。
永定土楼的保护工作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一成功经验为其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