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年秋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将全面启用新教材,这标志着基础教育正式迈入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相互兼容的新时代。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从"育分"转向"育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在《语文到底教什么》一书中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尽管经历了多轮教学改革,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缓慢,学习兴趣不高,负担却日益加重。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 过分依赖讲读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 语文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整合
- 评价体系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创新教学模式:从实践到自主
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一些学校和教师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山东省宁津县张大庄镇高桥小学的语文教研组,创新性地提出了"三课型单元读写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将语文教材的一个单元视为一个整体,分为字词教学、阅读教学、表达教学三种课型,围绕单元主题训练点(语文要素),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语文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
在字词教学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读写和查字词典的实践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在阅读教学课中,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进行朗读,并指导学生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实践;在表达教学课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实践,并鼓励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
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
- 突破了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模式,实现了单元整体教学
- 强调了语文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
- 注重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
学习任务群:让自主学习落地生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创新。《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解析与课例》一书,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设计了以"像聪明人一样思考"为主题的学习任务。该任务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草船借箭》和《跳水》等课文,理解其中的智慧;然后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思维方式;接着采访生活中的"聪明人",比较其与课文中人物的思维异同;最后完成一份"聪明人"研究报告。
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 真实性:学习场景贴近真实生活,让学生以生活中的身份参与
- 综合性:通过主题整合不同学习目标和资源
- 过程性:设计了完整的任务流程,包含情境设置、问题解决等环节
- 关联性:前后学习任务相互支撑,共同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 趣味性: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赋能自主学习的新工具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其融入语文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桥小学语文教研组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他们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学习专用的平板电脑,内置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同步讲解视频、阅读材料、国学课程等。同时,通过微信学习群实现师生互动,完成重点内容推送、课下作业和答疑解难。
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
- 实现了真正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拓展了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
- 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授者到引导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要求教师具备以下能力:
- 设计高质量学习任务的能力
- 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能力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 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能力
这种角色转变,不仅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
展望未来:语文教学的新方向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必将迎来新的变革。未来的语文课堂,将是:
-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以实践为导向的课堂,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
-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课堂,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精准教学
-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面对这些变化,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