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心《猎人们》:流浪猫的社会化秘密
朱天心《猎人们》:流浪猫的社会化秘密
作家朱天心的《猎人们》是一部关于流浪猫的文学作品,通过观察街猫家族的生命史,展现了流浪猫的社会行为和性格特点。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流浪猫的生活,更揭示了早期社会化对猫咪性格的巨大影响。
在《猎人们》中,朱天心描绘了一个独特的街猫家族:猫爸爸大头黄背,四处打架,管辖区比里长还大,却对定点喂食的里民送往迎来,翻滚撒娇,多话异常;猫妈妈像邻长一样紧守着巷口巷尾的领地,把小猫们教得机警独立,难以接近;猫妹妹是只胆小怕人的绝世美猫,在结扎后性情大变,异常黏人,天天在路边要求人抱。这些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流浪猫复杂的社会行为和性格特点。
流浪猫的性格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性别是一个重要因素:雄性猫咪倾向于展现支配地位,雌性猫咪则相对温和。这种差异在未绝育的成年猫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这种"看外表识别性别"的经验之谈也并非绝对。猫咪的性格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基因、成长环境、饲养方式等。有些母猫也可能表现得活泼好动,有些公猫也可能性格温顺。
早期社会化对猫咪性格的影响尤为重要。在《猎人们》中,李家宝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李家宝是朱天心的专属白猫王子,颜值高,性情冷,不为母猫所动心,唯独愿与朱天心亲近。然而,当幼犬托托的到来取代了朱天心与家宝相处的时间时,家宝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在被家人提议转送给友人小女儿后,家宝竟绝食数日,再送回朱家时已又脏又瘦,病情一度恶化。在生命的最后,当朱天心轻唤他时,家宝仍强撑着晃了几次尾巴,以他们之间特有的默契,让朱天心知道,他原谅她了。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早期社会化和情感依恋对猫咪性格的深远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流浪猫常被用作象征和隐喻。在宋代诗词画作中,猫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等寓意,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猫"字与"耄"字谐音,由此被赋予祈求长寿的吉祥寓意,"猫"、"蝶"谐音"耄耋",含有"耄耋富贵"之意。在宋代,以宋徽宗赵佶为首,李迪、祁序、靳青、何尊师、王凝、李霭之、苏汉臣等画家在猫画的创作上各具特色。他们擅长描绘婴孩与猫共同嬉戏的场景,或以花木及名猫为题材,或创新性地将猫与蝴蝶、山雀、蛐蛐相结合。在宋人观念里,供养花木可驱鬼辟邪,承载了丰富的象征内涵。牡丹象征着富饶与福祉,蜀葵代表着阳光,而石榴则寓意着多子多福。蜜蜂代表勤劳和智慧,山雀象征喜庆和欢乐,蛐蛐则寓意着热闹和繁荣。这些动植物与猫咪的结合,使得画作更具有生活情趣,也使得猫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现代社会中,流浪猫面临着诸多挑战。它们不仅要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还要面对人类的误解和偏见。朱天心在《猎人们》中写道:"他们是非常典型的城市流浪猫和野猫的代表,我恰巧遇到了,目睹其生灭,以为有责任写下来,证明他们确实来过这世上一场。"这句话道出了流浪猫的真实处境,也提醒我们要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这些城市中的"猎人"。
通过观察和理解流浪猫的社会行为与性格,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照顾这些可爱的生命,还能从中获得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正如朱天心所说:"在城市中,我们都是彼此的猎人,也是彼此的猎物。"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流浪猫,也适用于每一个在城市中寻找归属感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