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之乱:三国乱世的关键转折点
董卓之乱:三国乱世的关键转折点
公元189年,东汉王朝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这一年,汉灵帝去世,年仅14岁的汉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辅政。然而,何进与贵族官僚袁绍合谋诛杀宦官,却因谋泄被宦官张让等人所杀。随后,凉州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掌控了朝政大权,开启了长达三年的董卓之乱。
董卓,字仲颖,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位边疆将军兼军阀。他有着长期的军旅生涯,从一名皇家卫队成员做起,最终成为精英部队“羽林军”的一员。董卓正是上文所述的那种汉朝将军——长期驻守边疆,被放任自流。
董卓入京后,废黜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并自任太尉领前将军事,更封为郿侯,进位相国。他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资物,淫掠妇女,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
初平元年(190年),袁绍联合关东各州郡兴兵声讨董卓。董卓见关东联军势盛,乃挟持献帝退往长安,临行把洛阳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强行劫走,焚烧宫庙、官府和居家,并胁迫洛阳几百万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后汉书·董卓传》),室屋荡尽。
董卓之乱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它加速了东汉政权的衰败和灭亡,使原本就岌岌可危的东汉帝国更加动荡不安。董卓的专权暴政引起了诸侯的讨伐,为后来的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标志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的开端。董卓死后,关东联盟解体,群雄混战,最终颠覆、肢解了东汉帝国,衰微的汉献帝朝廷只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工具和幌子。
此外,董卓之乱也是汉末乱世的开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也促使了各种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和组合。同时,董卓之乱也是日后五胡乱华的前驱,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董卓之乱”是东汉末年一场重大的政治动荡,它标志着东汉政权的衰败和灭亡,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董卓的专权暴政和引发的诸侯讨伐,都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