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宜州:千年古城展新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宜州:千年古城展新颜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9C%E5%B7%9E%E5%8C%BA/20303136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F%A6%E6%8C%BA/10658746
3.
https://v.gxnews.com.cn/a/21583318
4.
http://www.hcyzq.gov.cn/wxsdyc/sd/yzcsscd/t19041835.s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7%96%86%E5%9F%9F%E5%8F%B2
6.
https://archaeology.pku.edu.cn/info/1031/5019.htm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88%E5%AF%BF
8.
http://www.news.cn/20241128/7de844b4add448e1bd0cda858b7b407b/c.html
9.
https://www.yichun.gov.cn/ycsrmzf/yzq/202408/5695797ba81d45d2a95e7f01722b28b6.shtml

宜州,这座位于广西中部偏北的古城,承载着2100多年的建制历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设定周县开始,历经多次地名更变和行政职能管理变化,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

01

古老的州府重镇

宜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当时属于桂林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这里设置了定周县。三国时期,属吴国管辖,先置定周县,后改称龙刚县。西晋时,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袭这一设置。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这里改称龙水县,先后隶属于粤州、龙水郡和宜州,并成为州治所在地。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宜州区及毗邻地区先后设置了羁縻温泉州、羁縻蕃州、羁縻述昆州和羁縻琳州。

五代十国时期,龙水县先后归属楚国和南汉,一直是宜州的州治所在地。宋代,龙水县先隶属宜州,后改称宜山县,先后隶属宜州和庆远府,一直是州治和府治所在地,同时还是庆远军节度使的驻地。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成为庆远军民安抚司的治所。至元十六年(1279年),隶属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1297年),隶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再年属庆远,为府治。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置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清代,宜山县属庆远府,一直是府治所在地。康熙五年(1666年),废除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废置)。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县,复置宜山县,属柳江道。1927年,废道,直属广西省政府。1949年12月,宜山县解放,属柳州专区。1951年,属宜山专区。1952年,属柳州专区。1958年,属柳州地区。1971年,属河池地区。2002年,属河池市。2016年,撤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

02

浙大西迁:一段难忘的历史

在宜州漫长的历史中,最值得铭记的莫过于浙江大学西迁的历史。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刻,为保存国之文化火种,11月11日,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率领浙大师生举校西迁。

1938年9月,历经浙江西天目、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后,浙大不远千里、历尽艰辛,经水陆两路,辗转40多天,来到西迁第三站宜山县,即现在的河池市宜州区。这段难忘的办学之旅,历时一年四个月。

当时的宜州百姓生活困难,但他们热情豁达,积极为浙大师生腾出房屋和土地,搭建茅屋校舍,全力支持浙大在宜州办学。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在宜山工读学校主持召开永载浙大史册的第十九次校务会议,确立了“求是”校训和《大不自多》校歌。从此,“求是”校训和校歌,伴随着浙大历经战火洗礼、岁月变迁,成为一代又一代浙大人的精神指引。

在宜州办学期间,浙大在废墟中重建校舍,扩大院系,广聘教师,实行导师制,增招学生,完成了由地方性高校向全国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和过渡,被来访的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学者李约瑟高度肯定,称之为“东方的剑桥”。

03

刘三姐文化:宜州的文化符号

宜州不仅是浙大的“第二故乡”,更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以其动人的歌声和传奇的故事,成为了宜州乃至广西的文化象征。每年的“三月三”歌节,宜州都会举办盛大的歌圩活动,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歌手。

04

新时代的宜州:桑蚕产业蓬勃发展

进入新时代,宜州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其中,桑蚕产业已成为宜州的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24年3月底,宜州农合行涉农贷款余额达45.27亿元,累计向农户发放贷款2.15万户,金额29.98亿元。

宜州农合行以“茧丝贷”等金融产品为依托,大力支持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截至2024年3月末,已发放“茧丝贷”1288笔,金额5.21亿元,向收购企业发放贷款3.28亿元,向区内重点规上茧丝绸企业发放贷款1.86亿元,向以桑枝为原材料开发现代天然药物技术的广西五和博澳药业公司累计发放贷款0.83亿元。

此外,宜州还积极推广“桂惠贷”“企税贷”等金融产品,采取灵活的担保方式,盘活企业的动产和不动产,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资金周转难”等问题,累计向嘉联丝绸、恒业茧丝、东方丝路丝绸等大型茧丝绸企业发放贷款近30亿元,不仅带动宜州区16个乡镇的蚕农增收致富,也助推茧丝绸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至意大利、越南、印度及罗马尼亚等国家。

从秦汉时期的边陲重镇,到抗战时期的教育救国基地,再到新时代的桑蚕产业强区,宜州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活力,续写着新的篇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