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哈勃学者”:清华大学天文学家蔡峥的追星之旅
从学生到“哈勃学者”:清华大学天文学家蔡峥的追星之旅
2016年,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获得了美国天文学界最负盛名的荣誉——“哈勃学者”称号。他就是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蔡峥,一位从学生时代就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学家。
从物理竞赛到天体物理
蔡峥对天文学的兴趣可以追溯到他的中学时期。那时的他,就对神秘的星空和宇宙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在高中阶段,他积极参加物理竞赛,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全国物理竞赛北京一等奖。这次获奖不仅为他赢得了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学习的机会,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探索宇宙的决心。
在大学期间,蔡峥选择了天体物理作为专业方向。他回忆说:“真正选择了天体物理,还是因为想对宇宙的基本规律认识得更清楚。”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宇宙的探索精神,成为了他日后学术道路上的重要驱动力。
留学美国,追寻宇宙之谜
本科毕业后,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蔡峥决定赴美国深造。在美国的学习期间,他深刻认识到这是一个以数据为驱动的时代,因此决定从理论研究转向天文观测方向。
留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面对繁重的学业、语言障碍以及实验失败的挫折,蔡峥始终没有放弃。他经常是实验室里最早到、最晚离开的人,甚至为了调试程序而整夜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这种执着和勤奋最终得到了回报,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关于宇宙早期大尺度结构和最亮星云的研究,为他赢得了“哈勃学者”的称号。
回国任教,推动中国天文学发展
2018年底,当清华大学邀请他回国参与天文系建设时,蔡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他深知,中国在天文观测设备方面存在不足,过度依赖国外数据,这严重制约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因此,他决心利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回国后,蔡峥立即投身于由清华大学牵头的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ST)项目。这个项目计划建设一台口径6.5米、用于地面大规模光谱巡天的望远镜。MUST建成后,有望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包括宇宙学暗能量演化、引力波宇宙学、星系形成和演化、系外行星探测等。
MUST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中国在光谱巡天领域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将使中国在这一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蔡峥表示:“宽视场光谱是未来中型望远镜里几乎唯一没有完成的拼图,所以,MUST望远镜一定要造出来,这是中国真正实现并跑,甚至是领跑的绝佳机会。”
探索宇宙生态系统的奥秘
在学术研究方面,蔡峥专注于宇宙生态系统的探索。他带领团队通过全波段观测,深入研究气体和星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星系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星系的形成过程,也为探索地外生命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2024年12月于泰国清迈召开的“近邻与遥远星系中的气体与尘埃生态系统”学术会议上,蔡峥作为特邀专家,分享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的100余名专家和学者,充分展示了中国天文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
培养下一代,传承科学精神
作为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蔡峥不仅致力于科研,还非常注重人才培养。他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研究心得,鼓励他们追求科学梦想。他认为,教育和科研相辅相成,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才,中国天文学才能持续发展。
蔡峥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追求梦想、克服困难、为国奉献的动人故事。从一个对星空充满好奇的孩子,到成为国际知名的天文学家,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只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把自己的时间贡献在有意义的事情上的人。”而建造中国自己的顶尖天文观测设备,就是他口中的“有意义的事情”。
随着MUST项目的稳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在天文学领域取得更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蔡峥,这位从学生时代就立志探索宇宙的天文学家,将继续在他的科研道路上,为人类认识宇宙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