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产出到博导:陶璐琪的读博心态管理之道
从零产出到博导:陶璐琪的读博心态管理之道
2024年,重庆大学90后博导陶璐琪的一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她利用石墨烯研发出一种智能人工喉,可以帮助聋哑人实现语言交流。这项创新性研究不仅展示了石墨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更体现了科研工作者如何将前沿科技应用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然而,在取得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之前,陶璐琪也曾经历过一段看似平凡的学术之路。在读博的前三年里,她竟然没有任何文章产出。面对这样的学术困境,她没有选择焦虑和比较,而是坚定信念,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种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她不仅完成了博士学业,还在毕业后顺利进入重庆大学担任特聘研究员,成为一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陶璐琪的经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读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往往比短期的科研成果更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博士生数量的激增,博士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比利时一项针对3659名博士生的研究显示,高达32%的博士生存在精神异常风险,主要表现为长期压力、不快乐和无法克服困难等。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博士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那么,如何在读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呢?陶璐琪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明确读博的目的至关重要。正如研究指出,当人们对于未来有清楚认知时,可以避免很多精神上的困扰。陶璐琪在企业工作后选择进入高校,正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更适合做科学研究。这种清晰的自我认知,帮助她在面对科研困境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
其次,保持身心健康是维持良好心态的基础。陶璐琪对学生有一个特别的要求:每周至少要去健身房打卡2-3次。她甚至承诺,如果学生能坚持一年,每周打三次卡,她就为他们报销健身费用。这种看似严苛的要求,实则体现了她对科研人员身心健康的高度关注。正如她所说:“科研需要持之以恒,要养成坚持的习惯。同时,做研究难免需要有熬夜的时候,有一个好的身体很重要。”
此外,与导师的良性互动也是保持良好心态的关键。研究显示,博士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指导教授(PI)的态度密切相关。陶璐琪在指导学生时,注重透明沟通和共同决策,这正是她从自己的导师那里学到的重要一课。她鼓励学生不仅要专注科研,更要培养可转移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将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最后,合理设定目标和期望值也是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因素。陶璐琪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她在读博前三年没有任何文章产出,但她没有因此而焦虑,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种“不求短期成果,但求长期突破”的态度,值得每一位博士生学习。
读博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但通过明确目标、保持身心健康、与导师良好沟通以及合理设定期望,我们可以像陶璐琪一样,在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记住,保持良好的心态,比短期的科研成果更为重要。正如陶璐琪所说:“科研需要持之以恒,要养成坚持的习惯。”这种坚持,最终会带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