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术专利保护:新动向与新挑战
基因技术专利保护:新动向与新挑战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已压减至15.6个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在这一背景下,基因技术作为前沿科技领域,其专利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国际竞争加剧,中国增速显著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技术专利申请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据统计,生物技术专利申请从2001年的9700件增长至2020年的12500件,增幅约为30%,与全球专利申请量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在这一领域,美国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2020年占生物技术专利总量的39%。而中国作为后来者,近年来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0年占比已达到10.4%。
从技术类别来看,工业生物技术和医疗生物技术是目前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领域。其中,日本、中国和欧盟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表现较为突出,而英国则在医疗生物技术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中国申请人则在绿色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展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优势。
核心专利之争:CRISPR-Cas9技术案例分析
在基因编辑领域,CRISPR-Cas9技术被誉为“基因魔剪”,是当前最主流的基因编辑工具之一。然而,围绕这一技术的核心专利却引发了多起知识产权纠纷。
2023年10月,布罗德研究所有限公司、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校长及研究员协会拥有的一项名为“用于序列操纵的系统、方法和优化的指导组合物的工程化”的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380070567.X)遭遇无效挑战。株式会社图尔金以优先权不成立等理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理部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
经过审理,复审和无效审理部作出第563732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宣告涉案专利权部分无效。这一决定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不仅因为涉案专利涉及基因编辑技术领域的核心科研成果,更因为它关系到该技术的商业化前景。
未来趋势:平衡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基因技术专利保护的新挑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于2024年5月通过了一项重要条约——《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该条约要求专利申请人必须披露遗传资源的原产国或来源,以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提供者信息。这一规定旨在确保资源来源得到适当认可,并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名古屋议定书》中关于获取和惠益分享的原则保持一致。
然而,这一新条约也引发了专利权人的担忧。知识产权所有人协会(IPO)认为,这给专利申请人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且与现有国际制度存在重复。专家建议,企业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应高度重视专利保护,妥善利用优先权等专利策略打造专利“护城河”。
结语
基因技术专利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到具体专利纠纷的处理,再到全球治理规则的更新,都要求我们在保护创新的同时,兼顾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未来,如何在激励创新与保障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基因技术专利保护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