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一首展现爱国情怀的不朽诗篇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一首展现爱国情怀的不朽诗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写于1842年,林则徐因禁烟事件被贬谪新疆伊犁,在赴戍途中,他以此诗赠别家人,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人的深情。
创作背景
1840年,林则徐因坚决禁烟而被英国侵略者视为眼中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林则徐被革职查办。1842年,他被流放新疆伊犁。在赴戍途中,林则徐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作,以示家人。
诗歌内容
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才录用到蛾眉。
首联“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表达了林则徐自谦之意。他感到自己力量微薄却肩负重任,长期的操劳使他身心俱疲,再次竭尽全力恐怕也难以支撑。
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林则徐表明,只要对国家有利,他愿意奉献自己的生命,绝不会因为个人的祸福而逃避或退缩。这两句诗展现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颈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体现了林则徐的豁达胸襟。他认为被贬谪到边疆正是皇恩浩荡的体现,自己可以在那里韬光养晦,做一个普通的戍卒。
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才录用到蛾眉”则流露出他对家人的深情。他与妻子戏谈古代选拔人才的故事,提到即使是女子也有机会被录用,以此来安慰家人,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不舍。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朴实无华: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情感真挚动人。
结构严谨:四联诗句层层递进,从自谦到决心,再到豁达,最后以深情收尾,结构完整而紧凑。
对比手法:通过“力微”与“任重”、“衰庸”与“不支”的对比,突出林则徐的无私奉献精神。
用典自然:尾联用“试才录用到蛾眉”的典故,既点明了与家人的对话,又增添了诗意。
历史意义
这首诗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不仅体现了林则徐个人的高尚品格,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象征。这两句诗被后人广泛引用,激励着无数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林则徐的这首诗,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它不仅展现了林则徐个人的风采,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在当今时代,这首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