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游戏实名制:未成年人真的挡得住吗?
腾讯游戏实名制:未成年人真的挡得住吗?
2024年8月,一份来自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县域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调研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河北、贵州、江西、安徽、陕西、山东6个省的8个县城中,77%以上的未成年人会使用他人信息登录游戏,导致防沉迷系统在部分地区接近失效。
这份调研报告的调研人、实习生佟毕铖在访谈中发现,这几乎是所有未成年人的通用策略。他们或是使用父母的信息,或是借用哥哥姐姐的账号,甚至通过淘宝代认证等方式绕过实名制的限制。一位初中生在接受访谈时坦言,他会在手机中提前输入父母的姓名和身份证号,需要刷脸的时候就和父母说,“有份学习上的问卷需要你们刷一下脸”,就这样轻松绕过了实名认证。
实名制为何形同虚设?
实名制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过度沉迷游戏的影响,但为什么这项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却频频失效呢?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虽然腾讯、网易等大公司的游戏实名认证相对严格,但仍有漏洞可钻。例如,一些游戏只需要填入身份证号就可以登录,不需要刷脸;而海外平台的游戏则完全不需要实名认证,未成年人可以全天候无限制地玩。
其次,家长的监管缺位也是实名制失效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游戏行为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管理,有的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孩子利用进行实名认证。一位来自贵州的初中生表示,他会在晚上10点到凌晨3点之间偷偷玩游戏,而他的奶奶则规定他每天只能玩1小时,但他会趁奶奶下地干活时偷偷玩更长时间。
如何破解实名制困境?
面对实名制的种种漏洞,专家和家长们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佟毕铖在调研中发现,未成年人和游戏公司之间一直在进行“斗智斗勇”。例如,当《王者荣耀》系统弹出刷脸认证时,有的未成年人会挡住提示信息,让家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刷脸。对此,一位来自上市游戏公司的人士表示,游戏公司并不希望未成年人玩游戏,因为从未成年人身上赚不到钱,反而会带来无尽的麻烦,“我们已经尽可能改进系统,但实名认证失效的责任,家长也应该承担”。
专家建议,游戏运营商可以凭借人脸识别技术或者指纹识别技术强制执行多时段验证,通过对用户身份信息的自动验证,判定未成年人是否存在游戏成瘾、过度消费等问题。同时,电商平台也要加强对相关信息的监管,不仅要以关键词屏蔽游戏账号卖家,还应当增加人工审核,对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卖家进行有效督查。
家长的困惑与对策
面对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许多家长感到束手无策。一位来自天津的王先生发现,自己5岁多的孩子通过社交平台小程序玩一款游戏时,游戏时间和付款都不受限制,甚至在青少年模式下也能进行大额充值。
专家建议,家长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引导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孩子玩游戏。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让游戏成为课余放松的一部分;尝试陪孩子一起玩游戏,增进亲子关系;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带他们接触大自然、运动、阅读等其他兴趣活动。
结语
游戏实名制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要真正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需要游戏公司、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