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职业卫生管理规定:从职业病危害到健康管理
一文读懂职业卫生管理规定:从职业病危害到健康管理
近年来,职业病危害已成为影响劳动者健康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目前存在6类456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十大类132种职业病,严重威胁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为了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保护劳动者权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危害则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用人单位需要履行哪些职责?
劳动合同告知义务: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必须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岗前培训: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职业健康检查如何进行?
检查机构: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并在开展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
检查周期和项目:由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依据相关技术规范,结合用人单位提交的资料(包括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接触人员名册等),明确劳动者应当检查的项目和周期。
结果告知: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职业健康检查结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结果书面告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则应书面告知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议等相关情况。
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
劳动者享有以下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 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 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 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 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职业卫生管理规定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也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为劳动者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