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食疗:脾虚湿热的救星?
山药食疗:脾虚湿热的救星?
山药作为一味药食同源的食材,具有健脾益胃、补肺止咳、补肾涩精等多种功效。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来说,山药中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助于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山药的中医功效与现代营养学分析
山药,又名薯蓣,自古便是中医推崇的食疗佳品。它富含黏液蛋白、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钾、镁等,对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调节血糖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怀山药,因其质地紧密、口感细腻、营养更为丰富,而被视为山药中的佼佼者。
山药中的多糖成分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身体抵抗力。山药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脾胃虚弱。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并且呀,山药富含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抵抗自由基,延缓皮肤衰老。
山药的具体食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要让山药的营养价值最大化,关键在于巧妙的食材搭配。以下几组搭配,既美味又养生,不妨一试。
山药+红枣:气血双补
红枣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富含铁、钙及多种维生素,与山药同煮,不仅能增加汤品的甜香,还能起到补气养血、安神助眠的作用。特别适合体质虚弱、面色苍白、失眠多梦的人群。
推荐做法:山药红枣粥。将山药去皮切块,与红枣一同加入适量水中,小火慢炖至粥稠,调味即可食用。山药+枸杞:明目养肝
枸杞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及多种氨基酸,有“明目果”之称。与山药搭配,能够增强肝肾功能,改善视力疲劳,特别适合长时间面对电脑、手机的人群。
推荐做法:山药枸杞炖鸡汤。将山药、枸杞与鸡肉一同炖煮,既美味又滋补,是秋冬季节的理想选择。山药+核桃:益智健脑
核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锌、锰等微量元素,是公认的“健脑食品”。与山药搭配,既能增强记忆力,又能改善睡眠质量,对老年人预防老年痴呆、年轻人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帮助。
推荐做法:山药核桃糊。将山药蒸熟后与核桃一起打成糊,加入适量蜂蜜调味,既可作为早餐,也可作为下午茶点心。山药+南瓜:降糖降脂
南瓜富含果胶,能调节胃内食物的吸收速率,降低血糖;同时,南瓜中的钴元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降低血脂。与山药搭配,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及高血脂人群。
推荐做法:山药南瓜汤。将山药、南瓜切块,加水煮熟后打成汤,简单快捷,营养丰富。
小贴士:
选择山药:购买时,以表皮光滑、色泽均匀、质地坚实的怀山药为佳。
烹饪方式:山药适合多种烹饪方式,如蒸、煮、炖、炒,但尽量避免油炸,以保留更多营养成分。
适量食用:虽然山药营养丰富,但过量食用也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建议每日食用量控制在100-200克为宜。
特殊人群:山药虽有诸多好处,但并非人人适宜,如对山药过敏者应避免食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食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
脾虚湿热的中医调理原则
岭南地区因为常年高温潮湿,容易造成“湿”的体质,出现脾虚。即使是平和体质的人,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中,也难免会受湿气侵袭。
近日气温回升,虽然气候宜人,但有不少人却一吃饭就腹胀,浑身懒洋洋,没什么力气,也不想说话;有些人手脚还是冷冰冰的,舌头颜色淡,而且舌头两边有齿痕,舌苔白或厚腻,大便溏滞,排便无力,排便拉不干净……这些,都是脾气虚夹湿的表现。
正所谓“脾虚百病生”,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虚后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湿”的代谢失调,致使湿气滞留体内。
01
脾虚痰湿者有哪些表现?
形体肥胖、肌肉松弛,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嗜食肥甘,容易困倦,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多或微浑浊。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濡而滑。
推荐:茯苓薏米粥
材料:白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胡椒粉、盐少许。
做法:
1.粳米淘净。
2.粳米、茯苓、薏苡仁放入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炖至糜烂。
3.加盐、胡椒粉,搅匀即成。每日1-2次,早晚餐用。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茯苓性味甘淡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的作用,薏苡仁甘淡微寒,能利水消肿,健脾止泻,清热利湿,两药都能健脾祛湿,利湿消肿,对于脾虚湿重体质者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者慎服。
02
脾虚痰湿体质者的饮食生活如何调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樊杜英介绍:脾虚痰湿型体质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易累、易水肿;容易出现肠胃问题,例如消化不好,容易拉肚子等;年纪大的人容易夜尿多。
要改善体质,就要管住嘴,迈开腿,这样才能,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
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腻、生冷滋润之品。常用的食物可选用赤小豆、花生、枇杷叶、萝卜、洋葱、冬瓜等。
多进行户外活动,以舒展阳气,通达气机。衣着应透湿散气,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要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雨淋,保持居室干燥。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宜选择中小强度较长时间的全身运动,如散步、慢跑。运动负荷强度较高时,要注意运动的节奏,保障人身安全。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范德辉介绍,脾胃为“后天之本”,好的脾胃是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我们平时还可以通过刺激一些穴位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神阙穴(肚脐处)
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命门穴
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阴陵泉(祛湿要穴)
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丰隆穴(祛湿化痰要穴)
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结语
山药作为一味药食同源的食材,具有健脾益胃、补肺止咳、补肾涩精等多种功效。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来说,山药中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助于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食疗只是调理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