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海蜘蛛”:欧洲海军的反鱼雷利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海蜘蛛”:欧洲海军的反鱼雷利器

引用
腾讯
8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01A08RRC00
2.
https://m.sohu.com/a/812738888_121885030/?pvid=000115_3w_a
3.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91b02785101d2f56bcbdfecc8ce9774a
4.
http://www.news.cn/milpro/20240930/8666a28a2db94575b62d3404898fd5ff/c.html
5.
https://www.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249&docid=105409574
6.
https://zh-cn.topwar.ru/255469-buduschee-za-kineticheskim-perehvatom-razrabotka-sredstv-borby-s-torpedami-rjadom-stran.html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D%E6%AD%BB%E4%B8%8D%E9%81%8B
8.
https://www.hongshanzhiyun.com/hsdt/20240805_239.html

近日,美国《防务新闻》周刊披露,欧洲海军正在积极推进一项颠覆性武器系统——“海蜘蛛”反鱼雷鱼雷。这款由德国阿特拉斯电子公司研发的硬杀伤反鱼雷系统,旨在为水面舰艇提供有效的鱼雷防御能力。然而,尽管其设计理念先进,但历经15年研发仍未投入实战,面临技术成熟度和高昂成本等多重挑战。

01

技术特点与工作原理

“海蜘蛛”反鱼雷鱼雷采用雪茄形设计,全长约2米,直径210毫米。系统由喷嘴、固体燃料发动机、弹头和制导舱四部分组成。其中,制导舱集成了声呐自导系统、惯性测量仪和高性能计算机,能够实现对目标的自主探测和跟踪。

该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首先,通过舰载传感器网络探测并定位来袭鱼雷;然后,将相关数据传输至“海蜘蛛”系统;最后,反鱼雷鱼雷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计算出最佳拦截路径,主动追踪并摧毁目标。制造商承诺,“海蜘蛛”能够拦截所有类型的鱼雷,包括尾流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

02

研发进展与挑战

“海蜘蛛”项目的研发始于2008年,至今已历时15年。2017年12月,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拦截试验,展示了该系统的完整功能链。然而,尽管试验结果令人鼓舞,但德国海军在分析相关数据后,决定暂不采用该系统。

目前,“海蜘蛛”项目在欧盟的支持下继续推进。德国和荷兰作为主要参与国,正在努力推动技术成熟。然而,该项目仍面临诸多挑战:

  1. 技术成熟度不足:荷兰国防部表示,“海蜘蛛”技术尚不成熟,不足以启动正式采购计划。

  2. 成本高昂:据估算,该系统的研发和部署成本可能高达2.5亿至10亿欧元。荷兰应用自然科学研究中心领导的相关工作,预计耗资5000万至1亿欧元。

  3. 可靠性问题:美国海军此前在航空母舰上测试类似系统时,发现其可靠性不确定,且杀伤力未经充分验证。

03

国际竞争态势

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和企业都在积极研发反鱼雷鱼雷系统。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开发的“鱼雷杀手”系统已成功出口印度。美国海军虽然在2017年进行了相关试验,但最终因可靠性问题放弃了该计划。

欧洲防务局正在推进反鱼雷鱼雷(ATT)项目,目标是在2028年推出可投入生产的产品。法国海军集团预测,到2030年,具有自毁功能的拦截鱼雷技术将趋于成熟。

04

未来展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海蜘蛛”反鱼雷鱼雷代表了海军防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鱼雷技术的进步,传统软杀伤手段(如干扰、诱饵)的效果日益有限。动能杀伤类反鱼雷系统因其直接摧毁能力,被视为未来反鱼雷技术的关键发展方向。

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景,还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难题。例如,如何在水下环境中实现高精度的目标识别和拦截,如何降低系统成本以满足实际部署需求,以及如何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05

结语

“海蜘蛛”反鱼雷鱼雷的研发历程,反映了现代海军武器系统发展的复杂性和挑战。虽然该系统尚未达到实战部署阶段,但其代表的技术方向值得持续关注。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水面舰艇的反鱼雷防御能力有望得到显著提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