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如何焕发新生机?萧放教授详解文化传承之道
传统节日如何焕发新生机?萧放教授详解文化传承之道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让国人欢欣鼓舞。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指出,春节之所以能够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和欣赏,关键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岁末年初,人们以积极主动的精神送冬接春、辞旧迎新。这种对新时间、新未来的期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节日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节日活动;另一方面,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让传统节日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萧放教授建议,要实现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守正创新"。既要保护和弘扬传统的节日民俗,又要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存在方式。例如,春节期间的北京地坛庙会,至今已举办36届,最多时参与人数超过百万人次。庙会不仅强化了"年味",也促进了各种商品交流、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促进了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文化内容的有机融合。
除了春节,其他传统节日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以端午节为例,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龙舟赛、诗词朗诵会等活动,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中秋节则通过创新月饼的口味和包装,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传统节日重新焕发生机,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正如萧放教授所说,我们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