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唠叨竟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妈妈的唠叨竟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温言美语春风化,烈语尖词万事休。”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遍遍提醒孩子做作业,不断重复“上课要认真听讲”“玩完游戏要收拾好”“别玩手机了”。结果孩子还是我行我素,甚至开始对你的话“耳聋”了。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妈妈的唠叨,可能正在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最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母亲的过度提醒和反复唠叨,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可能让他们更抗拒、更加依赖,甚至心理负担更重。在儿童心理疾病案例中,因母亲唠叨而发病的比例高达60%。这一数据来自《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的最新研究,该研究指出,全球每10名5-2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精神障碍,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为3.35%。精神障碍已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的第一大致残原因。
那么,为什么妈妈的唠叨会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负面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原因。
唠叨引发的四大负面影响
依赖心理的滋生
不少家长有一种“事无巨细”的责任感,担心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忘带文具、没按计划复习,就忍不住一遍遍叮嘱。可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研究表明,孩子的依赖心理往往就是在父母的过度提醒中逐渐滋生的。每一次的提醒和唠叨,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其实是“你做不好这件事,只有我来管着你,你才不会出问题”。
心理抗拒的产生
有位知名企业家说过,他从小最怕听到母亲的唠叨,尤其是“你不努力学习,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样的言论,每次听到他就“直接炸毛”。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即对某一行为或观点产生抵触,从而偏要“唱反调”。这种“抗拒”情绪,往往不是对具体的事件本身,而是对父母的唠叨方式产生的不满。
自我效能感的削弱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预期。父母频繁提醒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判断是非,或者无法独立完成任务。这种信号会逐渐削弱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认为没有父母的指导,自己很难做到。
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
有些孩子被父母唠叨到极限时,会产生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那就是对父母的声音直接“屏蔽”。这时候,哪怕父母提醒的事情再重要,孩子也会选择忽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反复的唠叨会让孩子的大脑自动设立“防御墙”,一方面为了避免被唠叨影响情绪,另一方面也因为疲于应付而产生排斥。
如何改善亲子沟通
面对这些挑战,家长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
学会倾听并理解孩子的需求
和孩子说话时,坚定的眼神、姿态、声调及语气比说话内容更重要。让孩子感受到大人是在乎和重视孩子的感受。
避免急于批判与评价
不急急于表露或添加自己的意见,发出对的讯号,如:“你不要跑”改“你慢慢走才安全”。
用同理心回应孩子
尊重孩子有兴趣的话题或事物,换位思考了解孩子感受,用“表达的语言”来发挥同理心,接受孩子也会有的情绪,例如:“我知道你很想要买这些东西,你很失望,我能理解!”
使用孩子能理解的词汇
用“问答题”来简化具体问题或简单的提醒,确认孩子是否听得懂。
清晰表达父母的期待
做好预期心理与承诺,知道家长的期望与目标,事前要把目标或要求说清楚,并确实做到。
善用身体语言
运用身体语言表达爱意,如:多拥抱、多亲亲孩子。
澳大利亚著名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指出,焦虑的对立面是爱,无条件的爱。父母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真正让自己放松下来、卸下焦虑,才能好好理解孩子、爱孩子。爱是一种感受,爱比语言更深。
亲爱的父母们,唠叨并不是爱的唯一表达方式。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远比千言万语的唠叨更有力量。让我们学会用更有效的方式去爱孩子,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