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山酱萃:萧山萝卜干的非遗传承之旅
党山酱萃:萧山萝卜干的非遗传承之旅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有一道传承了130多年的传统美食——萧山萝卜干。它色泽黄亮、条形均匀、肉质厚实、香气浓郁,不仅是一种美味小吃,更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作为萧山最具代表性的特产之一,萧山萝卜干见证了当地农民的智慧与勤劳,也记录了一段段动人的传承故事。
从供销社到非遗传承:党山酱萃的传承之路
在萧山萝卜干的众多品牌中,党山酱萃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企业,其前身是党山供销社蔬菜加工厂。现任总经理马国荣,作为萧山萝卜干非遗传承人,与萝卜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8年出生的马国荣,1975年高中毕业后便进入党山供销社工作。1983年,他开始担任塘北供销站蔬菜加工厂厂长。1989年,他承包了供销社蔬菜加工厂。1996年,在供销社转制的浪潮中,他创立了党山酱萃食品有限公司。
马国荣对萝卜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回忆说:“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常跟着父亲到厂里玩耍,也开始接触萝卜干等酱腌菜。”这种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情感,让他在面对困难时始终坚守阵地。
创新与坚守: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萧山萝卜干的制作工艺独特而复杂。选用当地特有的“一刀种”萝卜,经过清洗、切条、晾晒、腌制、再晾晒、再腌制等多个环节,最后装坛密封发酵。整个制作周期平均为300天,数百吨鲜萝卜才能制成数吨成品。
2010年,马国荣随杭州市组织的农业考察团赴台湾考察。他发现,台湾的农企都在挖掘本地的传统文化,打造品牌,做长寿生意。这让他深受启发,决心要找回传统萝卜干的味道。
为了重振传统萝卜干,马国荣首先需要找到“一刀种”的种子。经过不懈努力,他在马鞍农贸市场一位老农那里找到了这种珍贵的种子。随后,他与区供销社合作,成立了萧山党山萝卜干合作社,以兴围村为基地,推广“一刀种”萝卜种植。
几年下来,兴围村萝卜干的产量从几千斤增长到十万斤。2022年,仅萝卜干一项,兴围村农民的收入就超过了四百万元。陆水伟、肖素芬、潘传土、王杏仙等一大批种植积极分子涌现出来。
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在马国荣看来,经济效益远不如文化价值重要。他常说:“萧山萝卜干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萧山人的乡愁记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萧山萝卜干文化,党山酱萃积极探索“非遗+文旅+农业”的新模式。他们与农户合作,推广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技术,同时开发萝卜干相关的文旅产品,如萝卜干制作体验、萝卜干文化展览等。
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统计,目前萧山萝卜干产业年产值已达5亿元,为350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传承与创新:共同富裕的实践之路
马国荣表示,希望通过弘扬萧山萝卜干的历史文化,提升地方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这种理念,正是党山酱萃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如今,萧山萝卜干已远销国内外,成为一张闪亮的“金名片”。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萧山人的智慧与勤劳,见证着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正如马国荣所说:“萧山萝卜干承载着我们这代人的记忆,更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