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新戏剧展演:这些剧目火了!
2024北京新戏剧展演:这些剧目火了!
2024年北京新戏剧展演年度榜单发布会上,三部作品荣获“年度剧目”大奖:《威廉与我》《翻山海》和新国剧《西游记》。这些作品不仅在北京广受好评,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烈反响,充分展现了北京新文艺团体的创作实力。
《威廉与我》是一部关于莎士比亚生平的原创话剧,编剧兼导演田晓威在获奖感言中道出了所有新文艺团队创作者的心声:“原创戏剧、民营戏剧一直都很难,感谢每一位给予我们鼓励、信任和帮助的前辈、同行和专家老师,感恩在艰难演出时接纳过我们的每座剧场、每位工作人员和所有观众。”
音乐剧《翻山海》则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精良的制作团队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认可。该剧由孙浩程担任制作人,孙中伟、李猛作曲,张然编剧,李勇策担任音乐总监,李响编舞,王婷婷导演。其音乐融合了交响乐、民乐、流行音乐等多种风格,展现了中国音乐剧的创新实力。
新国剧《西游记》则以创新的舞台形式和艺术表达,为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该剧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舞台技术,创造出一个既传统又新潮的舞台世界,让观众在熟悉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全新的艺术体验。
这些获奖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更在市场和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例如,来自深圳的非遗木偶独角戏《千里走单骑》和来自澳门的儿童剧《捣蛋托管班》都荣获“年度剧目”提名,展现了北京作为“演艺之都”的包容性和吸引力。
然而,民营剧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据北京市文旅局统计,北京现有700多家表演艺术团体,其中民营院团占比超九成。这些剧团在创作和运营中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流失等挑战。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建议:“民营剧团首先应熟知政策,清晰认知政策出台背后的意义与创作导向;其次应积极转型,发挥对市场敏感的优势,开拓多元生存空间,抓住新生态下的合作机遇;最后要注重创作,发挥戏剧的本体优势。”
面对挑战,北京的民营剧团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创新能力。例如,荣获“年度演艺团队”表彰的开心麻花保持“每年出新作”的节奏,2024年全国演出13431场,其中演艺新空间作品8949场,通过“戏剧+沉浸式”“戏剧+文旅”形式,吸引年轻群体走进剧场。北京鼓楼西创作《枕头人》《边城》等三十多部剧目、演出上千场,得益于在观众参与性、戏剧互动性和题材创新性方面的不断探索。繁星戏剧村以戏剧IP开发和运营为核心板块,积累IP版权剧目60余部,每年演出千场以上,朝着新空间方向转变和开拓。
在国际舞台上,北京新文艺团体也展现了中国戏剧的魅力。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之际,由中国剧协、北京市文联支持制作的中文版话剧《悲惨世界》登上了法国国家人民剧院舞台;由北京市文联出品、北京剧协和喜年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中法合作影偶剧《星鱼》,也赴巴黎进行巡演,还收到第23届沙勒维尔国际偶剧节的演出邀请,这是中国原创偶剧首次获此殊荣。
北京九维文化在伦敦开设分公司,先后携杂技芭蕾《天鹅湖》和爆款舞剧《咏春》赴伦敦演出;首届华语舞台高清影像环球展映在英国连办三个月,中国京剧《搜孤救孤》、话剧《上海屋檐下》等10部高清影像剧目在伦敦、剑桥等地进行了17场放映,这是华语舞台艺术首次以影像方式组队“出海”。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北京新文艺团体不仅在作品创作上成果丰硕,更在人才培养方面展现出强大活力。十年来,大量优秀人才涌现,有的深耕多年,成绩斐然;有的崭露头角,潜力巨大。邵泽辉、何雨繁、顾雷等戏剧人,从事创作超二十年,成为中国戏剧行业中生代领军人物。“90后”朱虹璇带领话剧九人团队,坚守原创、锐意创新。女性力量在近年来的北京新文艺团体中也愈发突显,获得“年度新人”表彰的王斯汀、袁悦、明家歆都是女性,她们为戏剧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民营剧团仍需不断努力。北京剧协副主席方旭认为,“将新的表演形式和开放性空间的理念融合,或将是戏剧未来创作的一个方向。”面对未来,北京的新文艺团体正在以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为“演艺之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