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重返上海:如何用舞台艺术呈现主角的悲惨命运?
《悲惨世界》重返上海:如何用舞台艺术呈现主角的悲惨命运?
2025年11月,音乐剧《悲惨世界》将重返上海大剧院,作为其40周年纪念版音乐会世界巡演在中国大陆的唯一一站。这部改编自雨果同名小说的音乐剧,不仅是伦敦西区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更在全球范围内吸引超过1.3亿观众,斩获180余项戏剧大奖,成为全球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剧之一。
原著中的悲惨设定
《悲惨世界》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命运,展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冉·阿让因偷窃一块面包而被判19年苦役,出狱后又因前科处处受阻。在主教米里埃尔的感化下,他改名换姓,成为成功的商人和市长,但始终无法摆脱警长沙威的追捕。他收养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但最终因身份暴露,不得不在痛苦和孤独中离世。
舞台上的悲惨世界
将这样一部宏大的作品搬上舞台,如何呈现主角的悲惨命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2025年上海研讨会上,专家们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教授指出,导演通过强烈的叙述功能和演员跳出角色面向观众的方式,成功传达了雨果作品中的情感和人道主义思想。
这种特殊的舞台表演方式,不仅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主角的痛苦,也让他们思考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正如该剧导演让·贝洛里尼所说:“《悲惨世界》对于全世界都很重要,它是无国界的、永恒的。雨果是一座高大的灯塔,我们可以从灯塔能够看到世界的美好。”
创新的改编手法
在舞台剧的改编中,导演和演员们采用了多种创新手法来呈现主角的悲惨命运。例如,通过复调叙事方式,将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以歌唱的形式展现,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在音乐剧版本中,经典曲目如《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形单影只》(On My Own)等,都深刻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此外,40周年纪念版在舞美设计上也进行了升级,运用现代化的舞台技术,如多媒体投影和复杂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这种创新不仅让经典作品焕发新生,也让现代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深层含义。
结语
《悲惨世界》之所以能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不仅在于其深刻的人文关怀,更在于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精神。2025年上海研讨会的举办,不仅是对这部作品的致敬,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探索。正如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所说:“这部跨越时代的经典作品即将在2025年迎来4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们重返中国,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