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护理宝宝的眼睛?
如何科学护理宝宝的眼睛?
新生儿的眼部护理是每位新手父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从出生那一刻起,宝宝的眼睛就非常娇嫩,需要特别的呵护。科学护理不仅能预防眼部疾病,还能促进视力的正常发育。本文将从新生儿眼部护理的基础知识、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以及关键期的视力保护三个方面,为家长们提供全面的科学指导。
新生儿眼部护理基础
新生儿出生后,眼部的护理应该从日常清洁开始。每天用温水和干净的毛巾或棉球轻轻擦拭宝宝的眼睛,从内向外擦拭以去除分泌物。注意,擦拭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揉搓。
新生儿的眼部特征也值得关注。比如,很多宝宝出生时都会有“卧蚕”,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是由于婴儿眼睑下方的皮肤皱褶,形状类似蚕宝宝,通常在出生后几周到几个月内逐渐消退。这种褶皱是由于眼睑下方脂肪和结缔组织发育不完全造成的,一般无需特别处理,会在婴儿成长过程中自然消失。
然而,如果新生儿的眼袋显得异常明显,可能需要医生评估。这可能是由于先天性泪囊炎,即泪囊未正常发育,导致泪液排泄障碍,形成眼袋状的积液。这并非正常发育过程的一部分,应及时就医治疗,以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婴儿常见眼部问题及预防
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开始接触更多的外界环境,眼部问题也随之增多。其中,环境因素是导致眼部不适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光、电子产品屏幕、干燥的环境等都可能刺激宝宝的眼睛,引起不适。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也可能导致孩子眼睛疲劳和对光亮敏感。因此,家长应该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每次使用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且两次使用之间至少间隔10分钟。
除了环境因素,病理因素也可能导致眼部问题。比如,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对光亮较为敏感,这属于先天因素。而眼干、上皮角膜炎、感染性角膜炎、虹膜炎和白内障等眼部疾病,都可能会引起眼睛对光亮的过敏反应。
处理孩子怕光的问题需要针对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在面对强光环境时,可以让孩子戴上太阳眼镜或帽子,以减轻对光亮的敏感;并选择具有合规格的防紫外线功能的太阳眼镜,确保眼睛得到适当的保护。在室内营造柔和的照明环境,可以使用遮光帘或窗帘,减少强光的进入。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尽量降低屏幕的亮度,并控制使用时间,以减轻对光亮的敏感。
关键期视力保护
0-6岁是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视力保护尤为重要。儿童的眼睛和视觉功能是逐步发育成熟的,新生儿的视力只有光感,1岁儿童视力可达到0.2,3岁孩子能达到0.5以上,5岁以后可达到0.8以上,到12岁左右眼球发育完全,跟成人视觉一样。
远视储备是儿童视力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孩子出生即处于远视状态,其自带的远视度数称为“远视储备”,“远视储备”越多,孩子越不易近视。刚出生的孩子远视储备值一般在300350度,1—3岁约为250300度,4—5岁应该有200250度,6—7岁约为150200度。
随着孩子学习用眼增多,远视储备值会越来越小,一旦远视储备不足了,则预示着将可能出现近视。家长要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干预。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等,能够让孩子保留更多的远视储备量,延缓他们出现近视的年龄,减少近视的出现。
教育部近日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前移防控关口,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有效减少幼儿和小学生近视发生。《通知》要求,深化落实在每所小学每班张贴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小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每月开展一次班级内视力自测等“六个一”近视防控要求。
学校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为小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校园环境。幼儿园落实幼儿健康检查制度,每半年检测一次幼儿视力。小学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两次学生视力监测制度。幼儿园和小学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和小学生的视力异常情况。医疗卫生机构为视力监测结果异常的幼儿和小学生提供进一步诊断和针对性咨询指导。
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