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崩盘的启示:如何应对股市黑周四?
1929年大崩盘的启示:如何应对股市黑周四?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迎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盘时还算正常,但到了上午11点,大量卖单如潮水般涌来,仅一个小时,股指就暴跌20%,随后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尽管摩根、大通、花旗等大银行紧急注资托市,但市场恐慌情绪已经难以遏制。10月28日,股市再次暴跌;10月29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二”,股指狂跌,全天流失资金高达140亿美元。短短一周内,美国股市累计流失30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GDP的29%。
这场突如其来的股灾,不仅让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更引发了持续整个30年代的大萧条。美国人均收入、税收、企业盈利、物价、进出口等指标全面下挫,失业率飙升至25%。这场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导致全球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当时的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呢?
时任总统胡佛最初采取了保守自由主义政策,试图通过提高进口关税来保护国内市场,但此举反而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导致美国出口大幅下滑。随后,胡佛政府成立国家信贷公司,试图为破产的小银行提供贷款,但效果并不理想。紧接着,政府出台贷款办法,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房贷,但由于贷款人支付能力有限,这一措施也未能奏效。总体而言,胡佛政府的政策未能有效遏制危机的蔓延。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他推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新政”的改革措施。在金融领域,罗斯福政府实施了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建立了储蓄保险公司,保障储户资金安全;放弃了金本位制度,通过美元贬值来促进出口;实行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并加强了证券业监管。这些措施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等法规得以制度化。
在农业方面,罗斯福政府成立了农业电气化机构,推行休耕轮作制度,提供农业补贴,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并保护土壤资源。这些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得以制度化。
在工业领域,罗斯福政府加强了对公用事业公司的管制,强化了通信和运输业的监管,并建立了国家复兴管理局。这些措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得以制度化。
在劳工关系方面,罗斯福政府保障了工人组建工会、集体谈判和罢工的权利,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禁止使用童工。这些政策通过《国家劳工关系法》等法案得以制度化。
在社会救济方面,罗斯福政府建立了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并推行以工代赈政策。这些措施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得以制度化。
此外,罗斯福政府还大力推动公共工程建设,建立了公共工程局和工程进展署等机构,兴办医院、学校、道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并将这些工程交给企业承担。
通过这些全面的改革措施,美国逐渐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这场危机也促使美国建立了全面的经济干预制度及其政策工具,其经验教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1929年大崩盘对现代投资者有哪些启示呢?
首先,投资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市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在经济增长期,企业盈利增长,投资者可以关注增长型股票,并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分散风险;在经济衰退期,企业盈利减少,投资者应优先选择防御型股票,控制投资风险;在经济复苏期,市场信心逐渐增强,投资者可以寻求价值投资机会,并适当延长持有期限;在经济繁荣期,市场热度高,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适时调整投资组合。
其次,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投资者应避免过度投机,合理控制杠杆率,同时要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对市场的影响。正如1929年大崩盘所揭示的那样,过度的投机和杠杆最终可能导致市场崩溃。
此外,投资者还应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分析。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短期业绩,更要分析其长期发展潜力、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通过深入研究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层素质、市场前景等因素,投资者可以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
最后,投资者应保持理性和冷静。在市场波动时,不要盲目跟风,而应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同时,投资者还应具备一定的耐心,不要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而频繁交易,而是要着眼于长期投资回报。
1929年的大崩盘虽然已经过去近一个世纪,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依然值得深思。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当代投资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的本质,把握投资的机遇与挑战。正如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所说:“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只有克服恐惧,理性面对市场,才能在投资道路上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