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凉山彝族女性地位亟待改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凉山彝族女性地位亟待改善

引用
百度
11
来源
1.
https://www.baidu.com/from=844b/ssid=6c976a69616e6768757975323031378356/s?word=%E5%BD%9D%E6%97%8F%E5%90%8D%E5%A3%B0%E4%B8%BA%E4%BB%80%E4%B9%88%E9%82%A3%E4%B9%88%E8%87%AD&sa=re_dl_prs_34689_6&ms=1&rqid=7867433356764565234&rq=%E5%BD%9D%E6%97%8F%E4%BA%BA%E5%A5%BD%E6%81%B6%E5%BF%83&rsf=1000701&asctag=62749
2.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410/21/WS6715c00aa310b59111d9ee77.html
3.
http://m.yizuren.com/yistudy/yxyjjx/47049.html
4.
http://book.newdu.com/m/view.php?aid=38555
5.
https://www.caoss.org.cn/news/html?id=14309
6.
http://m.yizuren.com/yistudy/yxyjjx/47091.html
7.
http://m.yizuren.com/social/shgc/47466.html
8.
http://www.yizuren.com/e/tags/?tagid=18564
9.
http://www.sc.chinanews.com.cn/kjsc/index.shtml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9F%E5%AE%B6%E6%97%8F
11.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416/664b2bdeec354a8b86c899e723006ea6/c.html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性别歧视现象依然严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女性往往处于从属地位,缺乏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尽管近年来有了一些改变的努力,但要真正提高凉山彝族女性的地位,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01

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影响

凉山彝族女性地位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彝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彝族社会中,服饰不仅是日常穿着,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功能。彝族服饰的款式、花纹图案和色彩不仅有地域以及性别上的差异,还有穿着功能、穿着场域以及年龄身份的区别,传统佩饰也具有特定的民俗寓意,不能随意穿着和佩戴。在凉山彝族的民俗传统中,服饰文化兼具教化、规范、维系、调节等诸多功能。

在彝族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同年龄段穿戴的服饰款式有别。彝族妇女一生中要穿戴四套体现不同年龄和身份的服饰。未成年的女孩穿童装,举行换童裙仪式后改穿青年装,成年后穿成年装,老年后则穿老年装。这种服饰的差异不仅体现了年龄的变化,更反映了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这种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女性的社会角色,限制了她们的发展空间。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交流频繁、交融加深,但受各种时尚服饰文化的影响,彝族服饰从面料、色彩到款式快速演变,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服饰审美观发生了较大变化。此外,受现代时尚服装展演的启示,彝族选美活动中增加了服饰展示的新内容,各种彝族服饰展演活动日益活跃。因此,彝族服饰的民俗功能逐渐淡化,服饰穿着与佩戴背离传统民俗功能的现象不断增多。

02

现实困境与挑战

在当代社会,凉山彝族女性的地位问题日益凸显。尽管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改善彝族女性地位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但仍存在一些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制约。

以“抢婚”习俗为例,这种在凉山彝族社会中曾经是缔结婚姻关系的形式之一,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演变为象征性的仪式,但仍反映出传统观念对女性地位的潜在影响。在凉山彝族社会中,抢婚这种婚俗尚留有古代掠夺婚姻的遗迹。按“抢婚”的形式分,凉山彝区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强行抢婚,即同一等级可以通婚的男女由认识而相爱,进而有了完婚的要求。彝族习惯法是承认掠夺婚姻有效的。“强行抢婚”属于原生型的抢婚类型。第二种是摹拟式(假抢婚),即象征性“抢婚”。按“抢婚”仪式场所分,也有两中,第一种是在新娘家举行的“抢婚”仪式,此时的“抢婚”彝族称其为“西摩尔”或“西摩洛若”,即抢新娘,接触新娘的意思。第二种是在新郎家里举行的“抢婚”仪式,此时的“抢婚”彝族称其为“西摩择”或“西摩过”,即挽留新娘,强留新娘之意蕴。

这种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演变为象征性的仪式,但仍反映出传统观念对女性地位的潜在影响。在某些地区,这种习俗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旅游吸引物。然而,这种符号化和商业化的背后,是否真正体现了对女性地位的尊重和提升,值得我们深思。

03

改善的努力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改善凉山彝族女性地位给予了关注和支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民族地区民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民生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指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则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短板,面向2035年与本世纪中叶设定的国家现代化目标,必须化解难点、补齐短板,而社会保障制度对此肩负着天然的重大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彝族女性并非完全被动接受传统观念的约束。在元明清时期,由于土司制度的实行,某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有一定权利可以继承土司官职。据统计,历史上总共存在过二百多位女土司,其中比较出名的大概就是秦良玉,奢香,瓦氏夫人(岑花)等,且集中出现在彝族,藏族,苗族,土家族,壮族等南方少数民族当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少数民族社会中母系遗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朝廷对女土司的特殊考量——认为女土司比男土司更好控制,少有野心大和作乱的可能。

这种历史传统表明,彝族女性并非完全被动接受传统观念的约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她们同样能够展现出领导力和智慧,为民族和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要真正实现凉山彝族女性地位的提升,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这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为女性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让她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正如《告别“第二性”》一书中所指出的,女性地位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从古至今,全世界各国、各个等级、各个民族的女性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取性别平等。她们不屈不挠地抗争,甚至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我们时至今日所享有的一切并非天然就有,而是站在她们的肩膀上。

因此,改善凉山彝族女性地位的努力,不仅是对一个特定群体的关注,更是对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推动。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机会,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繁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