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云志》真伪之辨:从徐霞客到林则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云志》真伪之辨:从徐霞客到林则徐

引用
搜狐
8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29289292_121124803
2.
http://jform2.baidu.com/s?wd=%E3%80%8A%E9%9D%92%E4%BA%91%E5%BF%97%E3%80%8B%E5%85%A8%E8%AF%97&rsf=101631103&rsp=0&f=1&rs_src=0&rsv_pq=d1ca2eed0029e7cb&rsv_t=2c4cqLaKA8CsVsDWw%2FsuB4%2FFm0MKigzdrDHf7jDgVPI9h4bOveKT87MmhME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22A0490500
4.
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313075714/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67IMLR05569BB1.html
6.
https://www.qidian.com/ask/qnjbpxazfur
7.
https://m.qidian.com/ask/qrhcldykgrh
8.
https://m.qidian.com/ask/qkgsktulwgt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这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常被误认为出自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之手。然而,经过考证,这首所谓的《青云志》并非徐霞客所作,而是一首现代流传的打油诗。

01

《青云志》的真伪之辨

这首诗在网上流传甚广,一位鉴宝直播大V经常在直播中吟诵,增加了其普及程度。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诗中“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两句,实为清代林则徐少年时代所作的言志对联。林则徐生于1785年,而徐霞客卒于1641年,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显然不可能出现明朝人化用清朝人诗句的情况。

其次,从文学风格来看,这首诗与徐霞客的真实诗作风格大相径庭。徐霞客的诗作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如《题小香山梅花堂诗五首其二》中所写:“幻出烟萝傍玉京,须知片石是三生。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而《青云志》则显得粗陋直白,缺乏文学美感。

02

徐霞客的真实诗作风格

徐霞客的文学造诣远非《青云志》所能体现。在其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独特的文学魅力。例如,在《黄山日记》中,他写道:“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余默然,知为雨兆也。”这段文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融入了个人心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03

古代励志诗的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不乏优秀的励志诗,但它们往往不是通过简单的豪言壮语来表达,而是借助含蓄内敛的方式,展现深邃的意境。例如,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通过苔花的意象,传达了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努力绽放的精神,其审美价值远高于《青云志》。

04

结语

虽然《青云志》因其浅显易懂而广受欢迎,但其文学价值有限。真正的文学作品,如徐霞客的游记和古代优秀的励志诗,往往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关注其表面的励志意义,更要深入体会其艺术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