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片的心理依赖风险你知道吗?
褪黑素片的心理依赖风险你知道吗?
近年来,褪黑素作为“失眠救星”走红,许多睡眠障碍患者将其视为必备良药。然而,这种广受欢迎的助眠产品,真的可以长期依赖吗?专家提醒:褪黑素虽能帮助入睡,但存在一定的心理依赖风险,需谨慎使用。
褪黑素:助眠还是依赖?
褪黑素,又称为“松果体素”,是一种由大脑松果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它通过受体MT1和MT2调节睡眠觉醒周期,主要作用是缩短入睡时间并减少夜间觉醒次数,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研究表明,短期服用小剂量褪黑素对身体影响不大,与一些处方药物相比,副作用较少。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国家将其作为膳食补充剂或天然健康产品使用的原因。例如,在美国,褪黑素是一种膳食补充剂原料;在加拿大,它被允许作为天然健康产品的原料使用;在我国,褪黑素是一种保健食品原料,纯度在99.5%以上,推荐成人每日用量为1-3mg。
心理依赖:隐秘的风险
虽然褪黑素的物理依赖性较低,但其心理依赖风险不容忽视。南加州大学肺病、重症护理和睡眠医学专家拉吉·达斯古普塔博士指出,长期使用褪黑素可能会导致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依赖。一些使用者可能会形成“必须服用才能入睡”的认知,这种心理暗示会逐渐演变成依赖。
此外,褪黑素的使用效果因人而异。对于因自身基础疾病、心理问题或情绪波动引发的继发性失眠,服用褪黑素可能并无明显效果。专家建议,如果遇到睡眠问题,不要急于依赖褪黑素,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意见。
更安全的选择:认知行为疗法
面对失眠困扰,除了药物治疗,还有更安全有效的选择——认知行为疗法(CBT-I)。这种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睡眠习惯和认知模式,从根本上改善睡眠质量。
CBT-I的核心理念是:失眠不仅仅是生理问题,往往还伴随着错误的睡眠认知和不良的睡眠行为。通过识别这些认知扭曲和不良习惯,患者能够重新调整自己的睡眠模式。具体策略包括:
- 睡眠限制:限制在床上发呆的时间,让睡眠时长尽量与实际需要接近
- 刺激控制:只在困的时候睡觉,睡不着就起床,避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
- 放松训练: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和意向训练,减少自主性唤醒和肌肉紧张
- 认知疗法:校正对睡眠的误解,减少对失眠影响的过度担忧
- 睡眠卫生教育:了解健康睡眠的相关因素,如饮食、锻炼和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CBT-I对于治疗长期失眠症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与药物治疗相比,CBT-I具有更持久的效果,并且副作用较少,因此被认为是慢性失眠的首选治疗方式。
合理使用,健康睡眠
褪黑素作为一种辅助睡眠的工具,确实能在短期内帮助改善睡眠质量。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心理依赖风险,影响身体自然分泌,甚至加重睡眠问题。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同时积极尝试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等,从根本上解决睡眠问题。
记住,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改善睡眠的关键。如果遇到睡眠困扰,不要急于依赖药物,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