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地区摩梭文化面临的误解与挑战
宁蒗地区摩梭文化面临的误解与挑战
摩梭文化,这个被誉为“人类社会活化石”的独特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摩梭文化被过度商业化,传统习俗被曲解,文化传承面临困境。本文通过实地采访和观察,揭示了摩梭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挑战。
“火是不能灭的。” 摩梭人博物馆的解说员阿牛哥坐在摩梭母屋的火塘边,笑容满面地说道。他一手用火铲翻动着火焰下的木柴,使火焰燃烧得更旺盛。青烟从炉子上腾升,宛如一段古老的摩梭传说,温暖瞬间弥漫了整个母屋(摩梭语:Rimi)。
母屋 图源:朱泓霏
摩梭人深信万物皆有灵,而陪伴着他们一代又一代的母屋同样被赋予了生命。母屋是摩梭人心灵中最温暖的承载,是摩梭家庭文化中最具代表性、默默坚韧的象征。曾经,整个大家族聚集在母屋火塘边,共饮煮茶,共唱歌曲,倾听年迈祖母述说古老传说,这些经历成为摩梭人生命中最难以磨灭的温馨与感动。即使身处异乡,许多摩梭人仍保留着一个火塘,作为心灵的寄托。因此,母屋火塘中的火焰永不熄灭,宛如摩梭文化的薪火传承,永世不息。
母屋的火塘 图源:卢心砚
保护摩梭文化的重要性和其本身开发旅游业的潜力很快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然而,尽管政府有计划地扶持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错误的摩梭文化传播仍屡见不鲜。
为了激活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潜力,随着摩梭地区各村庄的逐步开发,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许多如景区供电、街道美化等工程得到了多角度、全方面完善,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游览条件。
然而,这个泸沽湖旁“靠湖吃湖,安于现状”的民族早已不复从前自在清幽的模样,摒弃渔业后,大部分摩梭人都投身旅游业这一当地新兴产业,曾经宁静的小山村,如今开始逐渐失去了那份淳朴的人情味,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商业氛围。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式各样的商业标牌琳琅满目,其中尤以“女儿国”最为醒目。这一切都标志着这个小山村已经从原本的静谧之地,蜕变为一个标准而流水线式的旅游景区。
美丽的泸沽湖 图源:卢心砚
“走婚”这个摩梭传统习俗在进行夸张的加工后变成了吸引游客的猎奇卖点,澄澈蓝天下圣洁的格姆女神山也被故弄玄虚的宣传手段披上了一层灰尘的面纱,摩梭人最引以为傲的独特文化正在旅游业中流失它的本真模样。
摩梭文化传播的误导与挑战
“其实很多外地游客来到泸沽湖更像是一场外来者的‘情感狂欢’,他们在自己给摩梭文化贴的标签下感动得痛哭流涕,而本地人却往往是站在旁边观望。”摩梭人博物馆工作人员小薇(化名)告诉我们,这是她举办摩梭文化艺术节后的真实感受。
小薇无奈地笑了笑,“大部分外地游客来到这里都有一种让当地人摸不着头脑的坚持。有的人认为这里是风流艳遇的天堂,有的人却高举自由平权的旗帜,还有一些人渴望抚平内心的创伤。但现实是,这些游客往往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感,而并非真正理解摩梭文化。这种情况与目前摩梭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密切相关。”
采访摩梭人博物馆工作人员小薇 图源:Teresa Huang
首先,摩梭旅游业的商业运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虚假宣传,这加剧了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相应的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开发,过度的商业化使其逐渐失去了原有风貌的完整性和人文内涵的真实性。许多商家在利用摩梭文化特色进行广告宣传时,往往会加上“女儿国”、“一夜情”等耸人听闻的字眼,这进一步加剧了对摩梭文化的误解和歪曲。
其次,为了满足外界旅游需求,摩梭民族文化出现了迎合外地游客口味的现象,个别摩梭人的行为被曲解,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整个文化的理解。
在媒体传播中,旅游业的逐利性与摩梭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为迎合游客心理需求,像“走婚桥”、“爬花楼”等景点被刻意设置,尽管许多本地摩梭人并不认同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迎合篡改,但在经济刺激下仍然选择妥协,迫使摩梭真实文化生活与对外展现愈加脱钩。这种夸张的表演自然是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成为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的原因,也导致了游客在亲眼所见摩梭人的生活后却并没有消除自身对摩梭文化的误解。
“很多我们对外展示的东西其实我们是不认同的,绝对不是我们真正的摩梭文化,所以我们(博物馆)需要更多地去坚持。” 摩梭人博物馆馆长多吉以严肃而惋惜的口吻说道,今年已经是他坚守摩梭文化博物馆、致力向外传递真实摩梭文化的第27年。
除此之外,摩梭文化的传统知识主要通过口头传统传承,而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可能导致误解或扭曲。
摩梭族没有官方文字记载,外界了解摩梭文化多依赖于当地人口口相传,这种古老的传承方式很容易导致不同摩梭人口中的信息存在偏差。许多非摩梭文化的宣传者,借助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渠道,对摩梭人进行采访时可能会断章取义,刻意引导摩梭文化的理解,如强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等概念,这种传播往往会强化外界对摩梭文化的单一且片面的刻板印象。
摩梭人博物馆 图源:王翔鸿
在摩梭地区着力发展旅游业后,文化往往只被截取了某些要素,尽管这些要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却脱离了摩梭人真实的生活。摩梭文化被包装成了一种产品,但却偏离了摩梭人实际的生活方式,导致外界对摩梭文化的理解产生偏差。错误的文化宣传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误导性传播对摩梭文化的影响
首先,摩梭文化在文化传播上经常被过度包装,而真正了解摩梭文化的人群缺乏商业宣传和流量曝光,因此真实的摩梭文化无法被外界充分了解。
摩梭文化的民俗传统深植于日常生活之中,许多人来到这里是出于情感需求和心灵寻求。他们并不愿意深入了解摩梭文化,片面传播上的漏洞导致了对摩梭文化性别角色的误解进一步加深。例如,摩梭族的母系社会和“走婚”传统常常被外界误解为简单的女性至上,然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更为复杂和丰富的文化现象。
摩梭博物馆馆长拍摄的有关摩梭文化的影像资料 图源:王翔鸿
“有女性大家庭的这种生活方式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女性的地位比较高,男性比较卑微,都是绝对没有的。” 这是多吉馆长对于误解的评价。
同时,摩梭人博物馆讲解员阿牛哥说:“我们尽力而为,但能够宣传的、涉及的也是非常微妙的,而且数量也非常有限。要想传承真实的文化,真的很难。但是我们只要有一口气,都会为文化呐喊。即使到了最后,声音都嘶哑了,甚至有时气都喘不过来,我们也会坚持下去!” 这份真诚可贵的宣告是他多年讲解经历的缩影,面对游客,他始终叙述着“摩梭不是母系社会,而是母系文化的事实”,强调“女尊男不卑,男女平等”才是摩梭文化真正的内核,如舅舅在家庭中依旧扮演着重要地位。
采访多吉馆长 图源:Teresa Huang
其次,为了迎合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心理需求,对外宣传往往会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刻意地加以改造,致使游客所接触到的文化是当地人加以修改过后的、更易被接受的版本。
这些活动的举行主要是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却并不代表真正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导致外界对摩梭文化不断强化失真与误解,异文化对本土文化强势进行转变。整个摩梭文化机体变成了一个感知领域:有无数只眼睛分布在各处,流动的注意力总是保持着警觉,由此形成庞大的等级网络。这个网络是销售者制造的,所有人都是其机制的组成部分。
这些加速了少数民族内部的割裂,一部分是给游客展示的部分,另一部分则是摩梭族真正的生活方式。
摩梭格萨村 图源:王翔鸿
最后,错误的传播可能使摩梭族内部的年轻一代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逐渐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更具吸引力的文化吸引着摩梭人,迫使他们转向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丰富的生活形式,导致许多人背井离乡,年轻人涌向了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地区,继承摩梭文化的人群不断减少。
“但是,单靠政策的保护和扶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新鲜力量的注入,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让所有人都参与到文化保护之中,才能让文化源源不断地蓬勃发展。”这是格萨村摩梭文化保护人发自肺腑的感叹。
文化保护方案
摩梭文化的保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内外部组织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其传承与宣传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目前摩梭文化在世界人类学领域尤其受到重视,全球范围内提供了不同的保护方案。各地学者通过互相借鉴保护规划的经验,从而更好地保护摩梭文化。
据多吉馆长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不断有国内外学者前往永宁对摩梭人进行各种调查研究,包括生活方式、文化等方面。尤其是由于许多摩梭文化没有文字记载,学者们通过录音、抄写等方式努力保存摩梭文化。
许多民间组织也自发参与保护摩梭文化的传承与宣传,发起各项实践活动,帮助摩梭文化走进大众视野,消除了一定的刻板印象,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与多样性。例如,去年举办的泸沽湖艺术节,在转山节当天表演了摩梭的歌舞,引起了不少外地人的关注。
摩梭人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上印有简单明了的标语:“走婚不是一夜情”,“摩梭人,不爬窗”,有效地消除了外地人对摩梭文化的认知误区。
“泸沽湖艺术生活节“海报 图源:卢心砚
摩梭人博物馆里的文创产品 图源:博物馆官方宣传
此外,宁蒗地区政府已采取可持续的措施,以确保旅游活动尊重当地文化的同时提供经济机会,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他们致力于培养摩梭人参与本民族文化保护的主权意识与信心,同时宣扬真实的摩梭文化。
政府的支持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机会,创造了经济价值,解决了温饱问题,从而使大家聚焦到文化宣传问题上。政府的支持让村民们意识到摩梭文化的价值,并自发地参与文化传承与宣传。
“对于摩梭人来说,他们会说‘摩梭人’只是我们众多身份中的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相同要大于不同。”摩梭人博物馆副馆长Jason在分享自己在泸沽湖当地的心路历程时坦白道,“所以我们不去做任何文化的代言,而是用外界的视角去转译——让摩梭文化‘被看见’,仅此而已。”
正如摩梭人最自豪的是自家文化中的温暖与纯粹,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杂质的淳朴情谊。与只在此处短暂停留的游客相比,他们用了许多年才将这份视若珍宝的摩梭文化传承下来,这种坚守源于摩梭人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在不断的汉化趋同中依然保持摩梭的本色。
为了保护这份摩梭文化的纯粹,外界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投射长久的凝视,而是走到当地人家的火塘边,与他们一同感受这份温暖,与他们一起守护这捧与摩梭人同根生长的薪火,让其以其至纯至美的魅力继续闪耀。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qking.com/yc/2021/2802886.html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0707/c404103-28533194.html
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4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