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甘草岭遗址重大发现:304座新石器时代墓葬揭示珠江三角洲文明起源
广州黄埔甘草岭遗址重大发现:304座新石器时代墓葬揭示珠江三角洲文明起源
近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黄埔区甘草岭遗址二期发掘中取得重要考古发现。该遗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龙湖街汤村西南部,是一座南北向椭圆形小山岗,总面积约14500平方米,遗址面积近8000平方米,最高点海拔为48.65米。自2017年以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对甘草岭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重要考古发现
甘草岭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完成第一期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29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战国晚期墓葬171座,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161座,战国晚期墓葬10座,灰坑窖穴81座,灰沟3条,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61件(套)。
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配合黄埔区GY-X2303地块及增补地块的出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甘草岭遗址剩余部分(西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确认有先秦时期遗存埋藏。2024年4月初,对甘草岭西区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截至发掘通报时,已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419处,其中墓葬143座、灰坑窖穴140个、柱洞125个(从中可辨识出的干栏式建筑遗迹5组),不同遗迹相互迭压打破的现象很多,表明遗址延续时间不短。出土的文物主要有泥质陶圈足罐、豆、釜和夹砂陶鼎、纺轮,以及石钺、锛、圭、镞、环和玉钺、镯、环等341件(套)。
考古发现的意义
甘草岭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共揭露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304座,灰坑窖穴225座,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702件(套)。这些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数量最多的墓葬群:甘草岭遗址是目前广东地区揭露墓葬数量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北部丘陵山岗地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规模、社会复杂化程度、历史发展进程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丰富的文化内涵:遗址主体遗存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时代与文化内涵与邻近的茶岭、沙岭、陂头岭、榄园岭等遗址的第一期遗存相近,年代属于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距今约4600—4300年。文化面貌以珠江三角洲本地因素为主,随葬品中的扁平足和瓦状足的陶鼎、长身石铲(石圭)、玉石钺等又明显反映出与粤北石峡文化存在密切联系。
干栏式建筑遗迹:本次发掘揭露出的5组柱洞遗迹,推测与生活居住的干栏式建筑有关,层位关系上要晚于墓葬,主要分布于甘草岭遗址西部,表明遗址的年代延续有一定时间,且功能分区上早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
学术价值
甘草岭遗址的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构建文化谱系:这些发现为构建广州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初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
推动岭南探源工程: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项目的持续推动和深化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区域文明研究:甘草岭所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地处流溪河流域与增江流域之间的河谷地带,是广州地区人类活动较早的区域,地下文物尤其是先秦时期遗存埋藏丰富。近十多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建设开展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先后发掘了榄园岭、陂头岭、茶岭、沙岭、马头庄、竹园岭、镬盖顶岭等十余处重要的早期遗址,清理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南越国时期古墓葬、灰坑、窖穴等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玉石器等文物。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先秦时期文明发展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研究岭南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