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黄河三角洲,这片由黄河泥沙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不仅是黄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更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拥有540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是371种鸟类的迁徙中转站和繁殖地,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
近日,山东省发布了《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这是黄河流域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全面展示了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成效。
白皮书显示,通过持续的保护和修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前,这里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据统计,黄河三角洲的鸟类种类已从187种增加到373种,每年有600多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
这些显著成效的背后,是山东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霍太英介绍,近年来,山东省重点开展了生态状况评估,对37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其中涉及湿地类型保护区7个。同时,创新建设了19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其中8个涉及湿地类型,以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保护。
在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山东省建设了首个集养护观测、科普研学、文旅参观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设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为守牢湿地生态安全底线,山东省连续8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对涉及湿地的问题线索进行现场核查,及时发现并处置生态破坏问题。截至目前,山东省4千余个重点生态破坏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得到严格保护。
下一步,山东省将组织开展第五次全省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对全省湿地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评估,为更加精准、高效地推动湿地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关系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山东省将继续加强湿地保护法治化建设,不断提升湿地生态质量,为美丽山东建设打好基础,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