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非遗美食: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榆林非遗美食: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黄土高原的北端,毛乌素沙地的边缘,有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榆林。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些流传千年的美食。
定边炉馍:2300年的味道传承
在榆林市定边县,有一种美食被誉为“金炉不熄千年火,炉馍常留万家香”,这便是定边炉馍。据史料记载,炉馍始于西汉,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三边”(定边、安边、靖边)的传统美食。
炉馍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选用陕北五谷杂粮和大红枣为主要原料,经过32道工序的精良制作,最终呈现出金黄的色泽和诱人的造型。由于在和面时加入了猪油,使得炉馍香气四溢,口感香而不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边炉馍的传承从未中断。自1995年付翔创立“陕西省付翔食品厂”以来,付翔炉馍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食品厂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工艺和设备,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如今的付翔炉馍不仅保留了传统风味,还创新推出了麻花、土月饼、桃酥粽子、面包、生日蛋糕等系列产品,成为了当地一种特殊的物质符号。
横山炖羊肉:草原上的美味传奇
在榆林,横山炖羊肉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道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陕北农村,当时人们生活艰苦,数人才能共同买得分吃一只羊。这种AA制的聚餐方式被称为“打平伙”,是横山特有的风俗文化,也是乡亲之间增进感情的特有方式。
横山炖羊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选材和制作工艺。横山羊肉之所以与众不同,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降雨较少,植物多以抗旱植物为主。因此,这里的羊从小吃着百里香、黄蒿、地椒叶等香草,以及富含蛋氨酸的苜蓿和大豆等长大。加之山大沟深,羊肉脂肪含量低,吃起来极有嚼劲,受人喜爱。
2010年,“横山羊肉”以其显著的地域和品质特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横山炖羊肉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的铁锅炖羊肉已经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
榆林豆腐:一勺“桃花水”点出的美味
榆林豆腐被誉为“豆腐中的贵族”,其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榆林豆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桃花水”——普惠泉水。这种水富含锶、偏硅酸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是制作豆腐的“秘密武器”。
榆林豆腐的制作工艺极为独特,尤其是点浆环节。酸浆是制作豆腐沥出的汁水,在适宜的温度下,由自身的乳酸菌作用变酸。点浆时提耙掺浆,直到看到像米粒一样大的浆花时停住。这种工艺不仅减少了豆腐本身的凉寒性,还提升了豆腐的营养价值。
在榆林非遗大师的手中,一块普通的豆腐可以被制作成100多道“特色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塞上豆腐宴。“荷塘蛙鸣”“熊掌豆腐”“石磨豆奶”等菜品,每一道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2000年,一道名为炸豆奶的小吃更是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近年来,榆林市相关部门对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进行了有效保护。2010年,“榆林豆腐”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如今,榆林豆腐已成为榆林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尝。
传承与创新:非遗美食的现代演绎
在榆林,非遗美食的传承从未止步。从定边炉馍的规范化生产,到横山炖羊肉的产业化发展,再到榆林豆腐宴的创新演绎,这些美食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它们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每一口美食背后,都蕴含着榆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在品尝这些美食的同时,我们也在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温情。
正如一位游客所说:“塞上豆腐宴中,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是‘荷塘蛙鸣’。这道菜将豆腐与虾仁融为一体,入口即化,那口感简直妙不可言!”这些非遗美食,正在以它们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榆林,了解榆林,爱上榆林。